最新文章

首页 最新文章 沈阳早市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治理策略研究

沈阳早市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治理策略研究

2025-08-19

摘要
文章以沈阳早市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市场管理规则变迁中早市演进的过程与矛盾,并从早市空间格局、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早市空间分类三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早市在分布上呈集聚状态,具有中心区连片集聚、外围点式分布的特征。第二,建成环境与早市分布的相关性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一方面是相关性的正、负差异,早市与建设年代(Ⅰ、Ⅱ类)、房价水平(Ⅰ、Ⅱ类)、商业服务设施呈正相关,与建设年代(Ⅳ类)、房价水平(Ⅳ类)、文体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呈负相关,即相互排斥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相关性并不稳定,随着缓冲区的扩大,相关性出现突变。如随着缓冲区的扩大,早市与公共绿地、生活服务设施呈现先负相关后正相关的关系。第三,根据建成环境的正相关因素,将早市分为老旧小区依附型、服务设施依附型和公园绿地依附型。研究通过分析早市的空间格局、建成环境优化和空间分类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作   者

许丽君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

袁敬诚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永康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师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从宏大叙事向精细治理转变,日常生活的回归成为城市空间活力的重点研究维度。在此背景下,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自组织和非正规现象,体察基层人群对空间的使用诉求,学习微观群体对既有空间的利用方法,有利于细化城市更新的颗粒度。所谓早市,就是早晨一群买卖东西的人集中到同一个地方。作为一种市集形态,早市是在一定空间上、每隔一定时间段举行的临时的经济交换组织。其特殊性在于,早市往往依托特定空间、只举办于特定的时间,过了该时间段,买者和卖者各自离散,指定地点上的交易活动终止。早市作为城市经济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灵活性和亲民性,在促进就业、丰富市场供给、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早市这类场所往往侵占街道且伴随着卫生、交通、安全等问题,成为城市重点管制对象。


既有研究认为,摊贩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长期存在,并不是传统经济的残余,而是对正规经济的补充,体现了主体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层次性。当前关于早市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摊贩群体、摊管矛盾、建成环境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在摊贩群体方面,既有研究认为,从事摊贩的人员主要为边缘群体、底层群体;在摊管矛盾方面,有学者指出,逐利主动性和管制被动性是摊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管理者面对流动摊贩也会在制度约束和情理逻辑上进行权衡;在建成环境方面,街区的空间尺度、界面特征、商业氛围等是影响摊贩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规划管理方面,相关研究认为对其治理不能停留在疏导区的空间选点上,而应结合摊贩空间的特征、需求和规律保留一定弹性。上述研究肯定了摊贩形成的空间系统对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但既有研究往往侧重微观层面的空间设计,忽略了摊贩空间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历史建构性,对制度变迁下的空间选择、宏观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空间博弈下使用规则的不系统认知。作为典型的摊贩空间模型,早市深植于地方的日常需求,成为一种暂时跳出框架制度之外的空间形式,并在不同地域文化持有者的互动中发展成地方文化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沈阳早市的空间格局、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早市空间分类的深入剖析,探寻早市秩序维系的可能性和空间治理的具体策略。



01

演变进程



1.1  发展历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早市作为一种马路市场,基本经历了“鼓励发展—严管重罚—疏堵结合—疏导为主”的管理变迁过程(图1)。


1.jpeg


图1 现代化过程马路市场发展转变

Fig.1 The transformation of roadside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第一阶段:1978年,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集贸市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已成为共识。这一时期,马路市场作为集贸市场的类型之一,以低门槛的方式满足了就近群体的日常生活需求,并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鼓励和支持。如国务院要求不得随意撤销或侵占现有集市贸易场地,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第二阶段:2004年以后,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文明城市等工作的要求,马路经营中衍生出一些违规、违章问题,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在“退路进厅”和“迁、并、改、撤”等治理举措下,马路市场规模锐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马路市场经过短暂的繁荣,随着经济重回正轨,以及城市管理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矛盾突出,马路市场进入严管阶段。


第三阶段:2012年以后,政府鼓励菜市场等经营主体进入社区,部分流动摊贩被收编,成为社区商业的一部分,流动摊贩进入“疏堵结合”的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表示不会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作为当年城市评测考核内容,部分地区对流动摊贩采取“宜疏不宜堵,宜帮不宜赶”的治理策略。


1.2  现状


在上述马路市场发展过程中,从改革开放时的应运而生,到现代化过程中的秩序化,再到新常态下促进摊贩经济的引导,这期间既有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规则的调整和修正,也有摊贩经营群体自下而上的解构和抵抗,两者构成影响马路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早市作为马路市场的一种类型,其发展过程受多元主体的影响,制度和资本形成的排斥联盟,街道办、社区、城管、环卫等形成的管治联盟,以及摊贩经营群体形成的业缘组织,共同塑造了早市空间的发展逻辑。


在地方管理策略中,相较于其他流动摊贩,早市在一定程度得到地方管理者的默许。如2018年沈阳市《关于加强整治马路市场的建议》提出“全面取缔占道经营行为”,而该文件针对早市则提出允许具有开办条件的地区开办早市,但需要强化规范管理。目前,沈阳市对于现有早市的管理采取街道认领备案制,在街道认领后,由街道负主体责任,城管、工商、卫生、行政执法等多部门联合管理;没有被街道认领的早市,则被视为非法早市。在实际管理中,针对非法早市,地方管理者会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权力收缩、人情往来等非正规契约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方式。总体上,早市管理均由各街道办制定管理规则,由于各街道对早市管理标准不一、制度规范不清,早市的统筹管理难以推广。既有街道空间规划在回应早市的临时性、流动性、复合性需求时,其基础设施和交通组织往往存在支撑力不足的问题。



02

研究区域和方法



2.1  研究范围


本文以沈阳市主城区为早市研究范围。研究区域总面积为1653km2,常住人口为749万(图2)。研究通过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早市查询,结合统计年鉴和工商局的早市相关信息验证,最终确定有效早市样本点73个(其中街道认领的早市35处),分布情况分别是皇姑区13个,沈河区、大东区、铁西区各10个,浑南区、于洪区各8个,和平区、沈北新区各6个,苏家屯2个。


2.jpeg


图2 研究区域与早市分布

Fig.2 The study are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orning market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2  技术路径


本文按照“早市空间格局—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早市空间分类”三个步骤展开早市研究(图3)。首先将获取的早市点位导入ArcGIS,通过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早市空间集聚的特征和热点分布;然后在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从密度、设计和多样性三个维度进行缓冲区建成环境特征分析,识别出影响早市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关键影响因素对早市空间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的早市微观空间特征。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空间格局优化、建成环境导控和早市分类治理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3.jpeg


图3 研究技术路线

Fig.3  Research technical roadmap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3  指标选取


缓冲区是描述建成环境的重要维度,不同缓冲区内建成环境的影响不同[18]。早市缓冲区参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中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的步行范围(300m、500m、1000m)。同时,考虑早市作为一种对正规商业的补充,本质上属于拓展生活圈设施,加上其作为一种线状空间,最小尺度一般为500m,因此,缓冲区范围确定为500m、1000m、2000m。研究以早市为圆心,以日常活动的500m、1000m、2000m为半径建立缓冲区,提取缓冲区范围内的建成环境数据。


在建成环境指标选取中,本研究沿用经典建成环境的3D测量维度,同时结合生活圈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的配套设施要求,利用POI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从密度、设计和多样性三个维度刻画沈阳市早市建成环境特征,最终选取三类建成环境指标。一是密度,包含人口密度、容积率、站点密度和路网密度四个观测变量。人口密度和容积率是衡量建成环境发展强度的指标,分别反映人在空间的集聚程度和建设强度;站点密度和路网密度是衡量空间可达性的重要指标,反映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连通性。二是设计,包含房价水平、建设年代和公园绿地三个观测变量。公园绿地主要包括公园、广场和水系,反映建成环境的空间品质和绿化水平;房价水平和建成年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设计水平。三是多样性,包含商业服务设施、文体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四个观测变量(表1)。


4.jpeg


表1 建成环境指标选取与分类

Tab.1 Selec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built environmental factors

注:*公园绿地反映了早市周边的空间品质和绿化水平,指向建成环境指标中的设计这一维度。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03

研究内容



3.1  空间分布与格局


根据平均最近邻分析,早市最近邻指数NNI=0.8949,小于1,Z值为-1.6696,表明早市呈集聚状态。根据核密度分析,早市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高密度区主要在二环内集中,呈中心区连片集聚、外围点式分散的空间特征(图4)。其中,连片区沿沈阳“金廊银带”方向(青年大街和浑河)在沈阳市府广场片区、沈阳北站片区、北陵公园等位置高度集聚,呈“弯弓”形连绵格局(图5)。早市标准差椭圆的旋转方向性与沈阳市“一河两岸”发展方向一致,呈“西南—东北”走向分布。以沈阳市府广场为中心计算早市中心至外围的规模变化,规模曲线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与商超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均高度集中在距离市中心10km范围内(城市二环内),并在4km和8km距离内分别出现数量的相对峰值。


5.jpeg


图4 沈阳市早市分布核密度

Fig.4 Kernel density of morning market distribution in Shenyang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6.jpeg


图5  早市从中心至外围的变化曲线

Fig.5 The curve of morning market variation from center to periphery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2  建成环境因素


结合搜集的数据和爬取的数据,共获取54071条POI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统计不同缓冲区相关设施的种类和规模数量。通过缓冲区建成环境规模占比,计算覆盖度变化情况,并通过与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空间要素与早市的相关性。结果得出,不同要素对早市的分布影响具有差异性(表2)。此外,同一建成环境要素随着缓冲区的变化影响的正、负效应有变化。


7.jpeg


表2 早市的空间分布偏好

Tab.2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ferences of morning market

注:“+”“—”表示早市周边该类设施总量占比与总体设施平均情况相差2.5%~5.0%。“+”表示高,“-”表示低;“++”“--”表示早市周边该类设施总量占比与总体设施平均情况相差 5%~10%;“+++”“---”表示早市周边该类设施数量占比与总体设施平均情况相差10%以上。由于人口密度、容积率、站点密度、路网密度均是缓冲区平均数值,无法按照总量比例换算,在占比上分别用缓冲区的人口规模、建筑面积、站点数量、路网长度与研究范围总量的比值代替。2000m缓冲区统计信息包含1000m和500m缓冲区信息。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在密度上,早市分布与居住区人口密度(人口规模)呈正相关,随着缓冲区的扩大,相关性逐渐增强。早市与容积率(建筑面积)在500m和1000m缓冲区范围内的相关性不明显,在2000m缓冲区范围内开始出现相关性。在可达性上,早市分布与站点密度(站点数量)呈负相关。一方面,早市服务对象主要为周边居民,到达早市的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因此与站点密度关系较小;另一方面,交通站点周边一般为交管严控区域,同时站点密度越大,周边区域更新速度越快,早市被取缔的可能性就越大。早市选址与路网密度(路网长度)的相关性不稳定,在500m和1000m缓冲区范围内,早市与路网密度呈正相关,在2000m缓冲区范围内开始呈负相关。将研究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容积率和路网密度分为“高—中—低”三级(图6),统计发现,早市主要分布在“中—低”梯度范围内,在“中—低”梯度容积率的占比为79%,在“中—低”梯度人口密度的占比为72%,在“中—低”梯度路网密度的占比为78%。由于高人口密度和高容积率地区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早市在该区域容易被取缔。


8.jpeg


图6  早市缓冲区人口规模及密度分布图

Fig.6 Population size and density distribution map of morning market buffer zone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在设计上,早市与房价水平的相关性相对稳定。随着缓冲区的扩大,与Ⅰ类、Ⅱ类房价水平的正相关性不断增强,与Ⅳ类房价水平一直呈强负相关。房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品质和消费水平,说明早市分布偏向于住宅品质差、消费水平低的区域。在建设年代上,早市分布与建设年代Ⅰ类、Ⅱ类呈强正相关。建设年代Ⅰ类和Ⅱ类住房主要为早期建设的单位住房和公房,由于年代久远,社区内各项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居民需求,早市对老旧小区的空间倾向,弥补了正规商业设施的不足。早市与建设年代Ⅳ类住房始终呈负相关。建设年代Ⅳ类住房为现代商品房,周边服务设施配置相对齐全,空间管理秩序严格,早市在此类区域往往被严控。早市与公园绿地的相关性不稳定,先呈负相关、后呈正相关。总体来说,早市选址偏向人流量较大的公园绿地空间,但由于公园绿地拥有优质的建成环境,地方管理者会加强对公园绿地邻近空间马路摊贩的管理,公园周边没有形成稳定的马路市场,相关性分析结果的稳定性较差(图7)。


9.jpeg


图7 早市缓冲区与建成环境设计叠加分析

Fig.7 Overlay analysis of morning market buffers and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在多样性上,早市与商业服务设施的相关性具有稳定性,在500m、1000m和2000m缓冲区内始终呈正相关,说明早市作为自发形成的商业,与正规商业具有共栖互补的关系(图8a)。早市与文体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呈负相关,且呈互斥关系。虽然文体教育设施(图8b)和医疗卫生设施(图8c)指向高强度的人流量和潜在的消费者,但作为城市交通运行的重要目的地,两者均会产生周期性和持续性的交通流量,引发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问题。因此,早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疏远该类服务设施的特征。早市与生活服务设施的相关性不稳定(图8d),随着缓冲区距离的增加呈现先负相关、后正相关的趋势,说明早市既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来避免同质化竞争,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与生活服务设施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呈现“相关但不邻近”的关系。


10.jpeg


图8  早市缓冲区内设施多样性叠加分析

Fig.8 Overlay analysis of morning market buffers and diversity of facilitie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整体而言,不同建成环境变量对早市的影响不同,与人口密度、容积率、Ⅰ类与Ⅱ类房价水平、Ⅰ类与Ⅱ类建设年代、商业服务设施呈正相关,与Ⅳ类房价水平、Ⅳ类建设年代、文体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呈负相关。在空间分布上偏向“中—低”梯度的规模密度、“中—低”梯度的房价水平,以及“中—低”梯度的建设年代的老旧小区(Ⅰ类、Ⅱ类)。此外,建成环境对早市分布的正、负影响随着缓冲区的变化而变化,与路网密度、公园绿地、生活服务设施的相关性随着缓冲区的扩大,呈先负相关、后正相关。


3.3  早市分类及其微观空间特征


建成环境因素折射出早市空间分布的基本逻辑,指向早市的特定服务人群(低收入人群)、特定空间区域(老旧小区)、特定人流量(公园附近和商业附近)。其中,人口密度(人口规模)、容积率(建筑面积)、房价水平分别指向“中—低”梯度的人口密度、“中—低”梯度的建设强度、“中—低”梯度的消费水平群体。这种建成环境偏向特征与建设年代Ⅰ类、Ⅱ类的老旧小区高度重合。商业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表明对既有服务设施的依附特征,公园绿地反映早市周边的公共环境特征,与休闲活动的人群具有一定关系。


基于相关影响因素的特征,可将早市分为老旧小区依附型、服务设施依附型和公园绿地依附型三类(表3)。三种类型的早市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道路通行空间被占用,并在空间形态上呈线性特征。根据早市在道路上的嵌入位置,可分为占用机动车道、慢行空间、路侧空间和公园广场等类型。其中,老旧小区周边街巷空间的尺度一般较小,道路相对狭窄,有利于小微商业发展。老旧小区依附型早市在开市期间一般会进行路段封管,早市会占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如204早市、正大早市。该类早市内部人车交织不严重,彼此干扰相对较小,但容易在早市周边产生拥堵点。服务设施依附型早市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高,如老北市场早市、五爱市场早市。该类早市一般有单独的区域,或占用慢行空间和路侧空间,由于内部人车交织相对严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上部分靠近大型商业服务设施,彼此间容易相互干扰。公园绿地依附型早市主要占用公园旁边的慢行空间、周边道路和广场空间,在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休息、交谈、娱乐的场所,空间活力较高,部分早市发展成网红打卡点,如小河沿早市、八一早市。


11.jpeg


表3 不同早市类型及空间形式

Tab.3  Different types and spatial forms of morning market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早市规定的经营时间为5:30—8:30,过了规定时间,人群相继散去,街道恢复交通功能,而早市摊贩需要以游商形式前往下一个摆摊地点。这种流动性引发了商品的频繁搬运,摊贩会采用“载货的车+摆货的摊+拆卸的棚”的方式进行摆摊(图9)。作为建构于既有城市道路系统上的非正规空间,早市已经将时间秩序和空间机会嵌入人们对早市的感觉经验里。不同类型的摊贩依托现有建筑、构筑物搭建户外遮蔽空间,借助檐下空间、拐角空间、树下空间,通过桌椅摆放等方式完成空间占用,使街道在自发选择中形成复合的功能场域。


12.jpeg


图9  早市摆摊工具与功能组织形式

Fig.9 Morning market stall tools and functional organizational form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04

治理思路



“市”本身就是我国传统的贸易形式,早市的成立、发展和存续指向需求。摊贩的生计诉求和居民的消费习惯是维持早市空间存续的关键。早市具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和逻辑关系,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空间类型和要素特征进行分类治理。


4.1  划定早市摊区,优化空间格局


在时空格局优化中,须兼顾社会需求、城市规划、交通状况、环境保护和居民健康等多方面因素,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编制早市相关专项规划,并从空间格局、布点选点和路网组织等维度进行优化,既要保护早市所承载的日常生活,也要避免“以路为市”的空间乱象。应结合城市总体布局和长远发展规划,建立“早市摊区地图”,合理规划早市空间区域和时间。一是根据需求匹配关系进行空间格局优化。评估早市周边老旧小区数量、居住人口规模及商超配置水平,对环境品质较好的早市予以保留和升级;对环境品质低、现代商超供给不足的早市进行环境整治;对环境品质较差、需求度较低的早市可以适当予以取缔;对居民需求度高、现代商超不足的片区,可结合街道适当增设早市摊位。二是根据城市道路系统进行选点布局优化。早市时间与道路早高峰时段具有重合性,研判早市带来的交通、人流等影响,按照“主次干道控制、小街巷规范”的原则进行选点布点。早市布点区域重点加强街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空间的品质和功能,创造安全、方便的早市环境。三是根据早市时间对周边路网组织进行优化。在路网组织上,要充分考虑交通流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根据片区路网系统,协调早市时段交通分流与调剂的能力;在静态交通上,灵活利用早市周边的剩余空间,合理配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在慢行系统上,串接早市与主要公共设施之间的步行交通系统,营造安全、便捷的到达路径。


4.2  加强分区管控,提升建成环境


通过上述建成环境因素分析可知,早市多依附于老旧小区、服务设施、公园绿地等,在建成环境上呈现“中—低”梯度人口密度、“中—低”梯度容积率、“中—低”梯度房价水平,并与文体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呈排斥关系。应通过城市设计进行建成环境优化,降低早市经营带来的卫生、安全等负外部性。


一是根据影响因素,划定禁止摆摊范围、缓冲区和有条件摆摊区域。在主干道、汽车站、站前广场等人流密集、交通严重堵塞区域,根据具体情况严控早市活动;在枢纽、学校、医院和大型公共建筑等人流密集区域,根据具体情况严控早市活动,划定禁止摆摊范围;在老旧小区、商业服务设施和公交站点周边区域,可通过设定摆摊时间、经营范围和摊位规模,划定“有条件允许区域”,并在摊点设计上预留缓冲区,与出入口保持合理距离,避免因人流短时间集聚而导致交通阻塞。


二是优化建成环境,完善街道空间设施。首先,早市内部应合理布局各档口,生熟、干湿、鲜活经营区之间要满足卫生间距要求,根据摊位分区,科学设置垃圾桶、公厕等环境卫生设施,保持场地整洁、干净;其次,完善早市的公用设施配套,包括水、电等基础设施,满足经营者的使用需求,并从保障早市安全有序运行出发,完善早市管理、消防、保安、救护等相应设施建设;最后,在景观界面处理上,通过街道人行道宽度控制、街道断面设计,以及与街道相连接的空地设计等,既保持沿街建筑竖向空间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又通过特殊铺地、交通管制桩和边界线等因素,消除冗余街道,完善街角,填充斜切路,升级配套设施,优化空间的场所感。


4.3  完善空间治理,细化空间分类


作为对正规商业的补充,早市是一种采用“沿街占道”方式、具有定时聚散特征的空间形式。在具体的治理中,要结合摊贩与行道、非机动车道及建筑前区等的距离、位置关系,采用“长期定点+临时弹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同时,根据不同类别和区域制订差异化的管理措施。老旧小区依附型早市数量较多,面积相对较小,环境品质相对较差,但物美价廉,邻近老旧住区,满足了老年群体以低成本获取生活物资的需求。在治理过程中,要兼顾摊贩的多元性和居民需求的层次性,建立早市管理秩序,严管经营时间和占道摊点、摊区。大型服务设施和商圈周边的早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人车交织相对严重,治理的关键在于交通组织优化。在治理过程中要结合占用形式和位置关系,研判其带来的交通和人流影响,按照内外交通顺畅、安全,与服务设施联系方便、互不干扰的原则,进行交通组织优化。


公园绿地依附型早市形成时间较长,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针对此类早市,要妥善处理其与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可采用摊贩空间和公园空间嵌套的方式。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寒地气候特征,对于具有旅游打卡地的早市,冬季在摊位中间适当增设温暖小屋等避寒设施,夏季根据街道宽度,在满足人行需求的情况下,在人行道行道树下增设休憩座椅,促进休闲停留活动。



05

结语



城市是由一系列城市生活组成,早市作为“市集”的一种形态,是城市重要的起源之一。作为多元微观主体共同参与、具有场域性质的社会空间,早市的地方历史性、依赖性及可见性已嵌入人们的感觉经验里。作为一种由日常公共生活构成的微观领域和复合空间,早市往往建构于既有空间之上,呈现百姓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随着城市更新对人的尺度回归,由日常生活构成的微观领域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由普通人组成的微观主体对社会稳定与创新的作用日益重要,有必要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使用者进行不断思考和再认识。


研究得出,早市在城市尺度上呈现空间集聚状态,并在时间尺度上呈现规律性变化。基于对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揭示了影响早市空间分布的多种建成环境因素和微观作用机制。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容积率、房价水平、建设年代、公园绿地和商业服务设施水平等,并基于建成环境的依附特征对早市进行分类。非正规空间的治理,不只是一个寻求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整合资源要素、依靠多元主体力量、引导空间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元化参与、责任化分工和精细化管理。一是通过相对稳定的规则,调和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在空间上的矛盾;二是基于不同的诉求探索不同的规划技术与管理方法,在城市空间的持久性与流变性之间找到平衡;三是立足早市这类公共空间的内涵和现状,通过以社会变革为核心的社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实事求是地研究城市空间非正性问题,指导规划实践并解决城市问题。  





微信底部名片-修改-2.4.png



常务理事单位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长三角智慧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复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常务副理事单位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
保利置业集团(上海)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复旦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复城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复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理事单位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临港九亭复旦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闵行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宝山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杰筑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