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到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策略探究——以三星堆遗址为例
2024-12-27摘要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代表不同时期我国文物保护利用方式。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遗址,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过程中,三星堆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三星堆遗址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现遗址的多元保护和利用,同时加强与周边城乡的互动联系。文章旨在从示范区范围划定、保护和发展策略制定、支撑系统完善及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三星堆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规划创新策略,发掘三星堆遗址在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中的新角色,力图实现三星堆遗址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国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作 者
甘新越 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谭宁馨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土地利用规划所副所长(通信作者)
黄 雯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村镇规划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衡 姝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村镇规划所高级,高级工程师
“大遗址”是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保护和利用大遗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大遗址指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高,对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目前,各地大遗址保护和利用主要关注遗址本身的恢复、修复和重建,对大遗址周边环境的关注不够。大遗址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紧密相连,其保护和利用工作日益与城市发展及乡村振兴相关联;同时,在向后工业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城市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发展动力更依赖文化驱动,城市转型赋予大遗址新的价值认知维度。本文结合三星堆遗址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工作实践,思考如何发挥大遗址在城市转型发展、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创新策略。
0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国家文物保护
利用示范区的区别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较为成熟且有效的方式。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对大遗址的保护利用正逐渐拓展到遗址周边的城乡空间,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其中重要的探索之一。两者在定义概念及建设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
1.1 定义概念不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2022年)规定: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可以看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目的是保护和展示文化本身。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2019年)提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指由国家文物局同意设立并指导管理,依托不同类型文物资源,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对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国性示范引领意义的特定区域。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针对任何能对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文化驱动作用的文物资源,大遗址类属于其中一种,其建设目的以文物的保护和展示为主,促进文物与城乡共同发展。
1.2 建设范围不同
考古遗址公园的范围划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总体原则为尽可能纳入能够充分体现遗址完整信息的内容,如遗址本体、考古成果及山水地形等;其划定目的是避免遗漏应进行保护和展示的信息,强调对遗址和文化信息本身的保护和展示。
从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划定的范围来看,均纳入了文物本身及与文物产生较大影响的城市、乡村等区域,在强调对文物和文化保护和展示的同时,推动文物与周边城乡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首批示范区中唯一一个遗址类示范区,其主要任务是在有效保护文物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大遗址类文物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02
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背景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彰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的特点。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达数万件,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目前,三星堆遗址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新机遇,需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推进三星堆遗址进一步发展。
2.1 三星堆遗址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三星堆大遗址保护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的孤立保护阶段,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初步利用阶段,以及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进行建设的统筹多赢阶段(表1)。
表1 三星堆大遗址保护发展历程
Tab.1 The process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nxingdui archaeological site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徐光冀《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现场调研自绘
三星堆遗址于1988年1月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孤立保护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空间的发掘和勘探等,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保护呈现单点、孤立、不成系统的特征,也缺少对遗址的开发和利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2010年我国建立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遗址进入初步利用阶段。遗址区域形成系统性的保护和多样化的展示利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考古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对遗址公园的大量开发,其获得的经济收益难以支撑耗资巨大的遗产保护,给政府带来经济压力。同时,周围可开发区域或基础设施差,与遗址的联系薄弱;或进行工业发展,对遗址保护造成一定影响,保护和发展矛盾凸显。
为化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2020年我国开始探索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三星堆遗址作为第一批示范区,进入统筹多赢发展阶段。该阶段主要探索在文物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文物保护核心区域的影响力,把文物保护与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建设及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统一起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因此,建立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三星堆遗址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探索文物保护与城乡平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三星堆遗址建设面临新挑战
2.2.1三星堆文化展示亟须多元转型
近年来,遗址保护更加重视推动遗址的历史价值向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转换。世界著名同类遗址如日本吉野里遗址、良渚遗址,均已进入“场景复原+丰富体验”的多元化发展阶段。三星堆遗址仍处于依托博物馆进行静态点状保护展示阶段。然而,受到开发限制的遗址区难以实现价值转化,需要对其周边非开发限制区进行打造,形成多元展示方式。
2.2.2 现状周边配套难以满足三星堆遗址发展需求
目前对三星堆遗址的勘探采用世界考古技术含量最高的数字化科技。巨大的资金需求仅靠国家难以支撑,需要对周边区域进行开发,为三星堆文物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同时,三星堆遗址作为“天府三九大”之一,是四川省旅游颇具有代表性的名片之一,近年来网上关注度持续升高,游客量屡创新高。但是遗址周边接待设施尚处于乡镇级别,公共交通便利性不足(表2),与三星堆遗址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地位严重不匹配。
表2 三星堆与其他世界级古遗址旅游目的地交通组织方式对比
Tab.2 Comparison of traffic organization methods between Sanxingdui archaeological and other world-class archaeological tourism destination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2.3 影响三星堆良性发展的因素
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三星堆遗址周边建设受到严格限制,阻碍城乡经济发展。由于补偿机制不合理,遗址保护未惠及周边群众和带动乡村发展,周边群众对遗址保护持消极态度。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三星堆遗址古城镇和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仍存在污染较大的工业用地,严重影响遗址的整体环境与形象;同时,虽然总体上遗址保护范围内的人口及其生产、生活活动尚未对遗址构成破坏性威胁,但相当一部分居民点和耕地零散地分布在文化遗存密集区,仍对遗址保护造成压力。
2.3 三星堆遗址发展迎来新机遇
2.3.1 三星堆知名度提高,带来强大发展动力
随着三星堆遗址挖掘工作的持续推进,大量珍贵文物逐渐面世,引起社会热议。同时,随着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投入使用,游客的观览体验不断升级,吸引对古蜀文化感兴趣的学者、游客、考古工作者等多方人群向周边及广汉城市聚集,有效带动旅游、交通、会议等多种业态发展。
2.3.2 三星堆遗址与城乡融合发展条件成熟
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已进入以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为主的时期。三星堆遗址所在的广汉市城区西郊鸭子河畔,属于成都平原特色最为突出的乡村林盘区域,遗址分别距离成都市和广汉城区40km和7km,属于城市近郊型大遗址,较易与城市及乡村实现互动,助推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
综上所述,三星堆遗址亟须通过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将国家遗址公园与周边区域发展统筹起来,全面提升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利用,提高城乡联动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造国家文化标识地、世界文明研究高地和世界文化旅游高地。
03
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
利用示范区规划策略
新时期,国家文物保护利用新理念要求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基础上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作为唯一一个遗址类示范区,三星堆遗址在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过程中,通过对示范区范围划定、保护和展示利用、支撑系统、管理机制等方面策略的探索,力图重建遗址保护利用对周边发展的动力关系,带动遗址周边城乡转型和振兴,激活大遗址的多元价值。
3.1 “遗址+城乡”统筹划定示范区范围
大遗址空间是由遗存本体、周边环境及世代生活于其中的人所形成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大遗址文物保护示范区范围的划定,需考虑文物分布特点、可带动影响范围,还需从“多规合一”视角,与历史文化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相关范围协调统一。
在划定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范围时,首先考虑与三星堆文明有关、文物散落较为集中的范围(图1),即天府北延线以西区域,包括南丰联合村遗址、烟堆子遗址等,涉及三星堆镇、高坪镇、南丰镇,三镇丰富的文旅景观资源也可以作为三星堆遗址游览的拓展补充。
图1 三星堆文明有关的文物散落区域
Fig.1 The scattering areas of cultural relics related to the Sanxingdui civilization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广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年)》自绘
其次,结合交通辐射范围影响分析,得出“15—30—60”分钟摆渡车车行圈层及“15—30—60”分钟自行车车行圈层覆盖区主要为周围三镇(图2)。
图2 三星堆周围摆渡车和自行车车行圈(审图号:川S[2024]05002号)
Fig.2 Shuttle bus and bicycle circulation around the Sanxingdui archaeological site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自绘
最后,根据资源承载力、生态本底等多方面要素划定四大乡镇级片区。其中,三星堆所在的西部文物保护利用发展区与三镇的行政边界重合。在四川省按片区连片编制乡村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将周围三镇纳入示范区,有利于其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综上所述,从三星堆遗址的分布特征、交通辐射特征及统筹协调方面充分考虑,将示范区范围划定为以三星堆遗址为核心的“一江、两岸、三镇”区域,囊括三星堆镇、南丰镇、高坪镇三镇行政区范围,共计160km2。
3.2 形成“内外协调”的遗产保护体系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的首要目的是确保文物本身的完整与稳定,以便更好地发挥遗址本身的价值。这需要通过有效的规划、管理和技术手段,对遗址进行充分保护和价值发挥。
3.2.1 科技引领带动,促进文化价值发挥
考古研究对大遗址保护至关重要。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采用科学技术强化考古研究,运用机器人预探、移动实验室、3D打印等技术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技术方法加强文物保护,设立文物修复中心,提升保护水平。同时,加强多方合作,建立考古机构、高校、文研机构联盟,打造“考古集团兵”,共同保护遗址;建立遗址合作研究机制,共同阐释古蜀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发展脉络。
3.2.2 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保护底线
综合考虑遗址内外情况,编制各类相互衔接的规划。保护型专项规划如正在编制的《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3—2035年)》和2016年编制的《广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年)》,明确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确保文物安全;充分衔接2024年已批复的《广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时编制相关建设规划;编制其他专项规划,涉及世界遗产申报、综合交通、水系治理、环境保护等,整体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建设规划+节点设计”的规划体系。
3.2.3 优化内外环境,削弱遗址不利影响
对于遗址区内的环境,首先通过将古城范围内的部分残次、高大乔木林地转为灌木、草地,避免遮挡城墙轮廓视线;其次搬迁功能不适宜的建设用地(表3、图3),调整为与大遗址公园打造相关的教育科研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展览用地、景观绿地,或复垦为耕地。
表3 遗址区内不适宜建设用地的处理方式
Tab.3 Handling approach for unsuitable land for construction within the site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图3 三星堆遗址保护区内工业用地和农村宅基地
Fig.3 Industrial land and rural homesteads within the protected area of the Sanxingdui archaeological site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对于遗址区外的环境,首先逐步引导零散工业企业向小汉和向阳中小企业园集中,将现状工业用地向一产、三产用地转换;其次,建议搬迁对遗址区存在重大潜在威胁的五大危险品仓库,包括中国航油广汉油库、中石化广汉油库、龙鑫石化油库、飞行学院油库和金路危化品仓储;最后,鼓励居民向镇区、社区聚居,推动示范区内聚居度达到75%以上,发挥集聚效益,避免居民活动对遗址保护造成影响。
3.3 构建内外联动的展示利用体系
三星堆遗址积极吸纳已有的国内外经验和做法,确定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两项主要任务,旨在转变大遗址展示利用理念,由强调开放数量转向重视开放服务质量和效果,全面构建内外联动的展示利用体系。
3.3.1 系统整合—构建圈层衔接的展示利用体系
三星堆遗址周边文旅资源丰富,呈现等级高、集聚度高、圈层式差异分布特征。为创新考古成果价值转化,解决遗址与周边缺乏统筹的问题,示范区借鉴良渚遗址、庞贝遗址等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采用圈层模式划分区域,坚持“堵疏并举”的原则,盘活示范区文化资源,引导不同圈层协同发展。核心圈层为三星堆遗址所在地,涵盖三星堆遗址12km2的保护范围和8km2的建设控制地带,采用大遗址保护展示“特区”模式;二圈层为遗址东部的城郊区域,是未来广汉市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和城市更新的关键区域;三圈层为遗址外围乡村地区,是遗址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承载地。在示范区的核心圈层、二圈层和三圈层分别构建古蜀之境、未来之城和天府田园三大展示利用体系,通过再现古蜀金面王都、传承创新古蜀文化、在地化表达蜀耕文化的方式,将遗址的展示利用与周边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多方联动共赢。
3.3.2 核心圈层—打造遗址保护展示“特区”
在三星堆遗址的核心圈层,以三星堆文化故事为主线,建设以三星堆博物馆为中心的博物馆群落,构建全方位、系统化、智慧化的文物展示区域;在最大程度保持遗址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以大遗址保护利用、环境修复整治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古城遗址公园;注重完整保存遗址及周边原始的地理空间特征,展示“古蜀王国”的原真性;恢复马牧河及灌渠湿地历史景观,基于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保持现状,适度植入观光体验、现代考古示范、科普教育等业态,利用全新的VR、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丰富游客体验。
3.3.3 二圈层—延伸文创产业链,拓展城市功能
在二圈层,示范区注重三星堆文化基因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传承。根据游客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围绕三星堆遗址价值,延伸三星堆的文创产业链至外围文旅新城,提升城市整体品位,打造广汉未来城市文化窗口;改善遗址周边环境,通过环境塑造,将部分空间环境开放为公园、绿地、广场等,打造鸭子河生态湿地、马牧河滨水旅游带、铁路文化公园带等项目,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
3.3.4 三圈层—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在外围三圈层的乡村地区,按照“依托大遗址,共促大旅游和大文化”的思路,坚持“试点培育、示范带动”,在三星堆遗址外围打造高坪、南丰和三星堆三大特色小镇,共塑“显文化、融自然、促旅游”的古蜀乡村文化场景。高坪镇以古蜀农耕文明为主线,结合现有农旅产业基础,培育稻虾体验馆、菜花公园、蜀耕博物馆等项目,打造蜀耕农业公园小镇,展示“大地画卷、农田连片、水林成网”的现代农业田园景观;南丰镇依托现有文化艺术、文创产业等基础,植入来村、乡野艺术社区、非遗艺术文创中心等项目,打造集乡村艺术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非遗文创艺术小镇,勾勒古蜀文明与创意文化交相辉映的乡村画卷;三星堆镇以天府文化为内核,重塑精品川西林盘聚落,促进乡村民宿、乡村酒店等业态发展,构建天府田园林盘小镇,彰显“沃野环抱、密林簇拥、林居人家”的天府田园林盘景观。
3.4 打造全域一体的支撑系统策略
3.4.1 全域串联,提升交通服务支撑
在区域层面,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深化“三九大”品牌合作,提升交通服务支撑。通过“两铁、两高、三快、四轨”,强化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成都东站、成都北站的对接,实现重大枢纽半小时直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争取开辟三星堆至成都大熊猫基地的“三大”旅游轨道,连接三星堆、大熊猫基地、成兰铁路站,实现“三九大”的快速串联。
在示范区层面,强化内外交通无缝衔接,通过圈层连通,加强遗址公园与示范区内部其他片区的联系。一是构建“两横一环、两轴一带”主游线结构(图4);二是内部契合客流分布,依托轨道交通站点,设置三级交通换乘点,配套自行车租赁点,形成“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的主要游览模式;三是围绕三星堆文化的展示利用,建立一级旅游主干绿道、二级区间联系绿道、三级游憩慢行绿道体系(图5),形成交融古今、连接城乡、链接全域的生态绿脉;四是通过构建跨地区的机场联合体、增设旅游观光巴士、开发系列水上交通等措施,开发独具广汉特色的低污染、节能型旅游交通方式。
图4 区域旅游交通线路组织规划图
Fig.4 Planning diagram of regional tourism transportation routes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自绘
图5 三星堆文化展示利用绿道系统规划图
Fig.5 Planning diagram of the greenway system for the exhibi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anxingdui culture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自绘
3.4.2 一体化融合配置,完善文旅服务配套
在文旅服务设施配套方面,强调示范区的服务配套与社区发展及城市发展所需的配套相结合,采用“社区服务+景区旅游+国际服务”一体化配套模式,整体建立“综合旅游服务中心(5km)—游客服务站(2km)—游客驿站(1km)”的三级文旅服务设施系统,形成展示、服务、游憩“三位一体”的特色旅游服务体系(图6)。
图6 分级服务设施体系分布图
Fig.6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hierarchical service facility system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自绘
3.4.3 智能管理运营,增强市政设施保障
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在示范区范围内构建精细化、科技化、智慧化的监测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设立三星堆监测中心,全面规划管理示范区内的土地利用、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以应对各种风险;在落实防洪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堤防改造、扩建,以及生态驳岸和景观绿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魅力的生态健康河流;针对新建博物馆、遗址公园、考古标本库房,建设基础设施和环卫设施,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保障的水平。
3.5 示范区管理机制策略
3.5.1 高位推动省地共建,建立“特区”保护管理模式
通过省级高位推动、部门联动落实,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成立由省委常委和分管副省长领导的小组,省级部门负责人及地方领导全面参与,建立领导小组统筹、省文物部门业务指导、县级主体落实的合力推进工作机制;设立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构建管委会引领、三镇联合培育、多部门协调管理的复合型管理新模式。通过分级制定专项法规,提级、提速保护立法,引导示范区内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开展。
3.5.2 探索全社会资金筹措机制,撬动多元化资本投入
积极争取增加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性资金对示范区项目的支持,如交通、水利、农业、环保和科技等方面。推动政策性银行融资,设立三星堆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并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合作,申请授信贷款。拓宽资金渠道,建设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资产,申请相关基金支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制定资金进入退出机制,鼓励各市场主体参与遗址保护。成立文化保护研究基金会,鼓励大型企业以社会责任资助保护事业。
3.5.3 坚守各类底线管控,创新土地管理机制
坚守各类底线管控,争取省级单列下达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部分可从市、县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中调剂;借鉴良渚遗址土地保障制度,积极争取在示范区范围内设置“只征不转”项目,无需经过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批准程序,合法用于相关项目,不占用广汉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3.5.4 探索多种补偿方式,实现大遗址反哺社会、惠及民生
一是建立三星堆遗址专项保护资金池。示范区产业按照土地收益一定比例注入,用于遗址保护,实现保护促进利用、利用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二是确立“安置有别,迁留适宜”的安置政策。在尊重原住民权益的基础上,有序外迁叠压遗址的农房和企业。三是实行优先就业补“外迁”,搬迁原住民经培训后优先在示范区就业。四是探索“建新城、保遗址”机制,探索将三星堆文旅新城范围内土地出让收入的10%用于反哺三星堆遗址保护。
04
总结与讨论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大遗址保护发展过程中的又一创新探索,旨在发掘大遗址在城市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新角色,实现大遗址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然而,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并不具有普适性,一些关键因素仍需纳入考虑。首先,选址方面需要考虑城中型、城郊型或便利交通的远郊型大遗址,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发展。其次,大遗址还需具备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源投入,进而推动遗址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同时,大遗址的研究价值应当较高,值得投入时间和金钱进行研究。最后,所选大遗址及周边地区应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以发展相关产业,实现遗址和产业的互动和互补。
在制定示范区保护利用策略时,应将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在对遗址本体进行保护的同时,需协调周边区域,确保遗址可持续发展。在考虑示范区的展示和发展中,应建立符合大遗址及周边环境的产业框架,推动遗址带动周围地区产业发展。而配套设施的建设,应考虑遗址内外的整体需求,建立完善的一体化设施,促进遗址和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同时,必须配套相应资金、土地和民生政策,确保示范区有序互动发展。
本文通过对三星堆遗址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的梳理,分析三星堆遗址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诉求,挖掘三星堆遗址在城市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新角色,探索三星堆遗址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新策略,希望能为城郊型大遗址在新时期的保护利用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