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首页 最新文章 基于甬商记忆的庄市古镇当代价值及保护研究

基于甬商记忆的庄市古镇当代价值及保护研究

2024-12-24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城乡风貌逐渐趋同,尤其是城市建设模式的“套路化”应用,许多乡镇失去原本“非正规”和“自然式”的地域特色,历史环境与乡土文化渐行渐远。文章借用“地方记忆”和“城市意象”理论,详细阐释甬商记忆的形成、内涵与载体构成。结合庄市古镇的案例,实地调研获取古镇的甬商记忆要素,根据其特征梳理记忆线索,得出古镇当代价值,提出“聚落式博物馆”这一概念,为当前村镇型历史聚落的保护及地方文脉延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   者

周益赟   杭州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

何 依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宇佳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




作为地方记忆的重要载体,古镇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空间形态和社会组织发生巨变的困境。与此同时,脱离地方记忆框架的开发也使得“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在城乡发展由增量开发转为存量提质的背景下,古镇作为存量时代重点的提升单元,亟须优化保护发展思路。


国内学者对空间单元相关记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记忆上,也有学者将地方记忆等同于城市记忆,但两者在空间单元的适用性上存在一定差别。在遗产价值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多基于《雅典宪章》(1933年)、《威尼斯宪章》(1964年)和《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21版)等文件,关注遗产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等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而遗产对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在研究中并不受关注。在面向实施的古镇保护方面,目前研究倡导的保护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产业驱动、生态驱动、旅游观光驱动、文化驱动及资源驱动等。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切入,借用地方记忆理论,选取古镇的甬商记忆资源进行研究,依据社会记忆的运行机制,总结梳理庄市古镇的“甬商记忆”要素,揭示庄市古镇的核心文化价值,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记忆要素与传承城市记忆策略,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看得见过去”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以期指导其他历史空间的价值认定与保护,为甬商文化提供一个具体的历史记忆载体。



01

甬商记忆的内涵与载体构成



“甬商记忆”作为宁波地区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之丰富、意义之深远,不仅体现在对甬商群体历史与精神的追溯上,更在于它如何通过记忆的载体跨越时空的界限,影响并塑造着当代宁波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社会文化生态。


1.1 甬商记忆的内涵及意义


1.1.1 甬商记忆的内涵


“甬商记忆”本质上可以归纳为一种地方记忆。“地方”与“记忆”两者在内涵上具备同质性,“地方”不仅代表某个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地理单元,它还与其中人的各种社会文化及其生产活动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由“记忆”塑造的、在社会生活中被持续校验并被某一群体长期实践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地域内涵。因此,可以将地方记忆理解为:能够被纳入特定地理单元人群生活应用当中,能够反映该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不同身份表现和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感的知识。


作为集体性记忆研究的分支,地方记忆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在记忆理论研究方面的热点之一。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关于集体性记忆的观点中也可见地方记忆的影子,他构建了一个具有空间意义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人可以凭借被保留下来的物质环境与过去产生联系;克内兹·伊戈尔(Knez Igor)认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地方记忆存在的现实基础,地方记忆往往是被人意象而形成的,包含不同人群对空间环境的体验与感知;曾澜将地方记忆作为一个由“地方”和“记忆”组成的概念,通过不同语境下对“地方”二字的探讨,得出“地方记忆”即指由具有某一特定时空意义的地域所形成,并被纳入该地域群体的集体使用之中,主要涉及过去这一时间维度的知识。


“甬商”多指宁波籍的经商之人,因此“甬商记忆”可以归纳为:在宁波地区形成,并被纳入甬商集体使用之中,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发挥作用的知识。正是这种知识塑模了该地域群体的独特性意识和身份认同。


甬商记忆的主体是历代宁波商人,记忆既是其创业和经营的行为准则,又培养了其价值观。记忆的客体主要指被人所记的甬商事件、行为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思想,客体因其抽象特征,须通过各类具体的记忆要素才能得以呈现。这些要素并非记忆,却可以作为媒介,使记忆客体保留、传递和再现。例如,看到逸夫楼,就会记起邵逸夫先生的慈善事迹;看到四明公所,就能想起甬商人士在反法西斯扩张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历史(图1)。


1.jpg


图1 记忆传递机制图

Fig1 Diagram of memory transfer mechanism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1.1.2 甬商记忆的意义


保有甬商记忆,其价值核心在于构建文化认同。回顾甬商发展的百年历程,甬商精神是甬商能够厚积薄发、持续兴盛的原因。这种精神源于浙东学派,又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甬商的经济和慈善活动中得到直观展现,在其指导下的各种做事原则、思想观念受到该群体成员的广泛认同。显然,甬商间的身份认同感,即是“每位甬商都深知其所归属的集体并能充分认识和接受集体传达给个人的价值取向,从而获得个体心理上的归属感”。


甬商记忆能带来相关空间场所精神的复兴。包含记忆的地理空间被称为场所,甬商记忆体现着宁波地区河湖水系、历史建筑等现实空间场所与人们主观意识间的关联和互动,引发人们对场所空间的情感依赖,有助于宁波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城市特色的塑造。拥有完整的甬商记忆图谱,即拥有甬商在发展进程中留下的文明积淀,其中包含宁波人的风俗民情及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念。在城市文化逐渐趋同、城市外部空间形象“似曾相识”的当下,甬商记忆是宁波城市文脉延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甬商的记忆载体的构成


1.2.1 场景化记忆


记忆往往因现实中的媒介而触发。因此,通过对场所的空间布局,记忆可以在不经意间突然显现。场景化要素通常与人在生活空间单元中的整体意象相关联。对甬商记忆而言,场景化要素主要包括甬商聚落空间、河湖水系等场域要素,也包括甬商会馆、名人故居、祠堂庙宇、公共建筑、市肆店铺等建筑景观要素。


1.2.2 体化记忆


体化记忆反映记忆主体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在记忆过程中产生的作用。通过身体力行,人有机会隔着遥远的时空对客体产生感知与认识。甬商记忆中的体化记忆要素指甬商出于信仰,在仪式行为中形成的具有历史传承性和现实生活指导意义的知识,主要包括甬商的生活方式和禁忌、行为准则、民俗活动等。


1.2.3 符号化记忆


符号化记忆要素内容具有叙事性。在甬商记忆体系中,符号化要素通常与历史背景、商帮起源、重要事迹和生活故事相关联。在当前的时空维度,其形式包括地名、老字号、地标等,面对当下的社会环境,这些要素亟待作出新的阐释。



02

甬商记忆语境下庄市古镇的当代价值



庄市古镇位于浙东宁绍平原,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古时宁波城区和镇海之间的必经之地。历史上的庄市古镇襟江望海,顺着甬江一路向西连通东海,优良的航运条件是庄市古镇成为甬商发源地的重要基础(图2)。


2.jpg


图2 庄市古镇在宁波市的区位图

Fig 2 Location map of Zhuangshi in Ningbo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1 庄市古镇的甬商记忆要素


2.1.1建筑景观要素

庄市镇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以庄氏为主导,与楼氏、祝氏等其他姓氏多姓聚居的宗族结构。族内民居多以祠堂和漕头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分布,以名称进行区别,如大堂前、八四房、五八房等。不同于包氏、沈氏、乐氏等家族将建筑建在外围且规模较小,庄氏家族兴建宅邸之时多占据老街的有利区位(图3)。


3.jpg


图3 庄市古镇老街范围内逐漕而居的院落组群图

Fig 3 Diagram of courtyard clusters settled along the old street of Zhuangshi Ancient Town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庄市甬商思想开放,在兴建宅邸时吸收西方先进的建筑特色,使之与中国优秀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成为具有较高建筑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遗存。


2.1.2 公益捐赠要素


除兴修居所,庄市甬商始终秉承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致富思源、义利兼顾,发迹后纷纷反哺兴建家乡。从传统学堂到新式学校,从现代医院到市政设施,庄市古镇出现的先进基础设施,开阔了庄市人的眼界,也改变其思维方式,为后来在商海的快速崛起奠定基础。


2.1.3 环境景观要素


庄市古镇地处浙东江南水乡,河流纵横、桥梁密布。现存的20余座古桥梁多为甬商出资建造,如大统桥由甬商实业家徐大统所建,义庄桥和中心桥由早期甬商领袖叶澄衷所建,伏龙桥由宋炜臣所建,还有忠孝桥、古稀桥、合作桥、慈济桥等,背后都有甬商的影子。


过去的庄市古镇商贸经济极为繁荣,埠头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埠头常作为商人家中船只的停靠之用,河道两岸埠头边至今仍能看到船只系绳的构件;另一方面,埠头是挑夫和船家搬货之地,出于方便交易的目的,许多买卖双方直接在此交易。此外,埠头伸出水面独成一处的空间特征,使其成为人们独处或闲聊的去处,时至今日仍能见此情形。


2.1.4 家族祠堂要素


甬商是以宗族同乡关系为纽带的商业集团,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抵御经营风险。在庄市古镇,祠堂是宗族文化传承的特有载体,又称为祠庙、家庙。当前庄市古镇还有宋氏宗祠、庄氏荫德祠、包氏宗祠等祠堂留存。宗祠把众多家族成员紧密联系起来,维系家族情感,化解族人矛盾。宗祠还完整保留着本族世系和著名商人、忠臣孝子等重要人物的事迹和诰封文书等。正是有了这些宗祠,族内重要人物的生平记载才得以完整地流传后世并教化庄市后人。


2.1.5 人物事件要素


庄市古镇是四代甬商的发迹之地,其中知名的工商界人士有150余人,在整个甬商群体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代甬商出现于明清时期,由于海禁,海外贸易转向内地,代表人物有方介堂、李也亭;第二代甬商因上海开埠而崛起,主营行业从简单的实体业转向商业、金融业和民族工业,代表人物有叶澄衷、宋炜臣;得益于第二代甬商在金融和民族工业领域奠定的基础,在上海商帮中,第三代甬商一家独大,产业遍地开花,代表人物有乐汝成、余芝卿;第四代甬商主要在大陆以外地区发展,代表人物有包玉刚、邵逸夫等。庄市古镇的甬商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作为甬商记忆的重要载体,对庄市古镇打造甬商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图4)。


4.jpg


图4 宋代甬江边的庄市古镇

Fig 4 Zhuangshi Ancient Town along the Yong River in the Song Dynasty

资料来源:根据《镇海庄市地方志》改绘



2.1.6 民俗生活要素


庄市甬商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认识,又往往能通过辩证思维加入独特见解。如“经世致用”认为理论最终应回归实践的认识,“工商皆本”反对传统“士农工商”的分层职业结构,“义利兼顾”反对只讲大义而不谈利益的做法。在这样的学习观、经济观及道德观的支撑下,庄市古镇各大家族出现大批商帮巨富、行业人才。


2.1.7 市肆产业要素


自清康熙年间河道疏通以来,庄市河两岸商肆陆续兴起百余家,最终形成街市,庄市老街成为彼时镇海县最繁荣的街市之一。从南至北,药号、酱园、南货等各式店铺应有尽有,一些商肆老字号与甬商人士之间存在深厚渊源,经历过的生活与故事留存在庄市人的记忆中,屡屡被提及。


2.2 庄市古镇的甬商记忆线索


2.2.1 “九龙漕”河—商船往来、贸易据点


庄市古镇有着千年商统的坚实底子,从宋代起形成商业补农的产业机制,而庄市甬商与水打交道源于“九龙漕”河的打通(图5)。庄市老街本来没有河,从南端崇正书院北至横河堰,有呈“一”字排列的9只漕,名为“九龙漕”。“九龙漕”河的打通,使得庄市人在经商过程中经常与水打交道,奠定其通过船舶运输开展商贸事业的基础。


5.jpg


图5 庄市古镇“九龙漕”示意图

Fig 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Nine Dragon Canal” in Zhuangshi Ancient Town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2.2 宗族祠堂—寻根谒祖、家业兴旺


甬商能够在商帮中脱颖而出并在近代驰骋上海商界,与同乡同族的互帮互助、共同抵御风险密切相关。祠堂作为每个甬商家族的精神象征,维系甬商之间的血缘、地缘及业缘关系。庄市古镇的宗族文化长期受到浙东学派的影响,以族规、祖训、传记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甬商教化后人的生动教材。


2.2.3 止所门头—建功立业、联络据点


止所门头是庄市古镇甬商的代表性民居,由明末庄士英弃官从商后在浙闽一带经营丝、茶等发迹回乡所建,后经历医馆、烽火瞭望警报台的功能转变,成为中兴学校的校友联系处。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包从兴等在外经营事业时,通过止所门头与家乡保持联系,即使是后来离开大陆也曾与此处往来函电。因此,止所门头一度成为当时在外甬商人士的联络据点。从其发展来看,止所门头具备推动公共事业、联络乡情等功能。


2.2.4 学堂云集—叶荫故里、人杰辈出


甬商的馈赠精神是最为庄市人称道的记忆。甬商深知“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是较早领悟振兴教育与经商对强盛国家民族重要性的商人群体。因此,甬商向来有浓郁的社会办学、捐资兴学传统。


由叶氏家族创办的叶氏义庄,培育了邵逸夫、包玉刚、包从兴、叶茂章、赵安中、赵享文等著名甬商。而在新学始兴之时,甬商在家乡和各地大兴启蒙学堂、专业技术学校和大学,将炽热的尚智兴学之风延续至今,实现甬商道德追求从意识到实践的转化。


2.3 庄市古镇的当代价值


2.3.1 甬商文化的空间遗产 


甬商是中国近代颇具代表性的商帮,庄市古镇又是甬商的重要发祥地,对于研究甬商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庄市古镇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活态标本。庄市古镇地处中大河水系,从“九龙漕”到庄市河,庄市人开渠建市并将其打造成镇海城区和宁波城区之间的要津,发展出各行各业,至今河街热闹的场景仍是庄市人深刻的记忆。从宁波到镇海的水运线路,清晰地记录了宁波平原水乡地区商人“向大海进发”的奋斗史。


其次,庄市古镇是家族文化的缩影。从章市到庄市,都以家族的姓氏命名,家族代表庄市古镇的起源,也是甬商能够在外抵御各种风险的依靠。同时由于庄市古镇的学堂和家族文化出处同源,从明代庄氏儒林第到清代崇正书院,再到家族祠堂、传统民居,均体现出浙东学派的思想文化内核。


最后,庄市古镇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呈现。民居院落集中呈现建筑设计对中西元素的融合运用,文化的交织从根本上源于甬商群体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海洋文化内核。


2.3.2 民营企业家的精神摇篮


甬商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奉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备树不忘根的责任意识。从明代创办庄氏儒林第到清代建立崇正书院,从20世纪初的中兴学堂、菱漕小学等17所学堂,到1980年代的宁波大学及遍布中国各高校的逸夫楼,尽管众多由甬商捐建的建筑物已随时间消逝,但历代商业精英竞相回馈故土、矢志公益的善举,无不彰显甬商精神在身体力行与言传身教间的深远传递,他们不仅继承了甬商的传统记忆,更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


2.3.3 甬商集体的乡愁之源


甬商返乡置业的各种行为,为庄市古镇留下重要遗产,也促使海内外甬商对集体和国家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与此同时,政府对庄市古镇遗产持续的普查和修复工作,以及对庄市古镇未来发展的谋划,更是强化了对甬商历史记忆的认同,使庄市古镇不断发挥对甬商精神层面的感召。


2.3.4甬商品牌的活力源泉


庄市古镇拥有支撑甬商品牌发展创新的基因。百年前,从庄市古镇走出了叶澄衷、包玉刚、邵逸夫等著名商帮人物,之后,高校、平台、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庄市古镇就如甬商一般秉承创新、包容的态度,不断尝试新的发展道路。


相较于其他资源,遗产的独特性使之在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结合旅游开发,庄市古镇的甬商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伸,甬商故里的品牌价值通过游客的观光体验得以实现,旅游收入反映庄市古镇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价值。


2.3.5 甬商故里的广泛认同


地方记忆有助于个体之间的相互接纳与认可,从而产生对集体的身份和情感认同。这种认同与地方自然、人文环境相关联,对地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庄市古镇是宁波商帮的记忆源头和重要载体。甬商四代领衔人物中,庄市人深孚众望,在甬商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庄市古镇作为甬商重要发源地的有力佐证。


庄市古镇的甬商资源对宁波的文化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甬商记忆的突出价值,对庄市古镇进行整体保护开发,将古镇空间和古镇生活融入文旅产品,在推动文化传播的同时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文化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升地方文化氛围和经济水平。同时,地方政府作为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有着保护庄市古镇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义务,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并发动社会力量共同谋划庄市古镇的未来,实现古镇的当代价值。



03

庄市古镇的整体性保护探索:

聚落式博物馆模型



3.1 聚落式博物馆的内涵


聚落式博物馆是一个由聚落和博物馆合成的概念。过去聚落式博物馆仅体现“博物馆建筑群”的内涵,给人一种封闭的“盒子”印象,与传统设立的博物馆一样,孤立于城乡环境之外,与周边缺乏互动,在功能上仍未脱离静态收藏展示的范畴。本文从聚落视角,重新提出聚落式博物馆的概念。


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们生活、生产、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交活动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历史聚落是“具有悠久历史且包含可观数量遗迹的城乡聚落”,也被称为传统聚落,是该地理空间单元经过多个时期自然与人工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能反映各历史时期认知水平、特色民俗等信息。


博物馆是推动记忆整体展现的载体。记忆在物质和文字的世界中发生,博物馆通过系统收集这些记忆要素,生动描绘过去的生活。可见和可接受的要素,均是地方记忆的“生命”载体。


聚落式博物馆整合不同历史时期聚落中大众的行为痕迹,试图通过活态化的信息交换和文化交流,改变记忆要素“信息孤岛”的境况,提升记忆要素与人之间的互动水平,实现地方记忆的重构与延续。


3.2 聚落式博物馆的意义


3.2.1 从单体建筑到整个聚落,凸显集聚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是藏品资源整合的优势。聚落式博物馆的集群化发展能有效体现“展品”资源价值,通过聚集效应吸引人流,实现博物馆资源的灵活高效利用。


其次是获取财力资源的优势。通过聚集效应充分发挥集群的力量,集体合作举办大规模展览和活动,有利于申请政府资金支持。同时,集群化运营有利于各场馆之间经费和资金的流动和分享。


3.2.2 从馆藏藏品到空间遗产,保留生长环境,整合地方资源


传统博物馆中的展品往往已脱离其原生环境,仅保留静态展示、储存、研究等功能。聚落式博物馆除具有传统博物馆基本的展示教育功能外,也是一个活态社区。博物馆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其内的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居民生活形态、地方民俗文化等都被整体保留在原生环境中,并得到活态展示(图6)。


6.jpg


图6 庄市古镇主要甬商遗存分布图

Fig 6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main Ningbo merchant relics in Zhuangshi Ancient Town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2.3 从静态观赏到参与互动,体现品牌效应,推动精神传递


传统博物馆在组织陈列展览时,主题表达大多遵循两种方式。一种是将重要文物根据形态特征进行专题静态展示,展陈物品大多是瓷器、书画等传统工艺品。若观众鉴赏水平有限,或有大量的同类文物堆积,易造成视觉疲劳,多流于走马观花的浏览。另一种是将文物按照时间顺序静态展陈,这类形式由于展陈框架过大,造成观众难以整体把握。


聚落式博物馆以人居环境为本底,综合地方性、整体性、主题性和参与性等特征,形成以记忆为线索的产品,成为一个可观光、可教育、可体验的地方。各种记忆要素穿插呈现在整个观览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地方记忆传递给公众,不再只是通过文字解说来传达。


3.2.4 从专业解说到当地居民,倡导公众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的博物馆主要服务于观众,而聚落式博物馆也服务于当地居民,后者的 “在地性”特征为居民提供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居民与空间环境意象间的联系,提升居民对遗产的责任和保护意识,推动居民从参与者变为管理者。相较于传统博物馆的业务活动是由相关专业人士开展,聚落式博物馆对居民的角色定位,使博物馆更添一丝人情味。


3.3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建设体系


3.3.1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建设理念


庄市甬商博物馆作为一种整体性、品牌性、在地性保护的模式,其开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以甬商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地段、共同治理的示范社区及面向创新的主题空间。


(1)以甬商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地段:立足“双修”、活态保护、多元化修复庄市古镇作为镇海乃至宁波的重要文化资源,在立足“双修”的基础上,以甬商博物馆的形式,实现从古镇保护向古镇利用、从文化保护向文化展示、从提升地段形象向提升地段品质的目标转变。


历史地段的活态保护是庄市甬商博物馆建设的底层逻辑,甬商主题产品的表达需要以此为载体,并在与人们互动的过程中完成记忆的传递及身份的认同。作为庄市甬商博物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古镇应避免去生活化的更新,而应在建设模式、功能营造、风貌修复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提升;通过生态修复促进空间环境提升,通过城市修补改善社区服务品质;避免短时间内以“旧貌变新颜”的方式更新,以免丧失部分甬商记忆要素的历史文化价值。


(2)共同治理的示范社区:城市治理、自发秩序、多方面参与居民是生活在甬商博物馆中对甬商记忆具有强烈认同感的群体,具有文化解说员与居民双重身份,甬商博物馆能否良好地运行与庄市居民主观意识和参与意愿分不开。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且作为庄市甬商博物馆展示界面的传统生活片区,可采用社区模式,通过制定一定的政策,鼓励居民自主更新。结合规划要求,整合当地居民、承租者、政府、设计单位、建设方等意见,以微更新方式保证多样性和活力。


为实现居住社区民生改善目标,政府需提供公共物品,将规划与居民自主更新部分区别开,考虑与甬商主题结合,置入适合庄市古镇发展基因的新业态和新功能,激发地块活力。


(3)面向创新的主题空间:面向“双创”、主题发展、多模式经营

庄市甬商博物馆需要把握创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借助甬商的文化优势,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板块,促进庄市古镇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达到盘活古镇业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庄市古镇作为甬江“双创”走廊的众创节点,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参与性广、带动力强、特色鲜明的项目,以触媒方式引入甬商博物馆主题产品中,提高甬商博物馆吸引力和可进入性。


在实施层面,主要通过政府政策扶持、产权激励等手段,降低企业租用老旧房屋的成本,鼓励企业更新改造,创造各具特色的个性化空间,包括企业之家、创新人才公寓、文化礼堂、文旅观光等;借用政府平台举办文化艺术活动、设计展览等,引导“双创”产业发展,形成功能完善的整体发展模式,带动地段自发性更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多拆建,保持街区的多样性。


3.3.2 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建设模式


(1)整体与环境融合


聚落式博物馆的外部环境是博物馆生成、演化的外部支撑,包括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是当地居民记忆中明确感知的内容。人文环境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以浙东学派为核心的思想在庄市古镇落地生根,与庄市古镇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时势密切相关;社会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于自然环境,使庄市古镇的地理条件更适宜人们生活、务农、从商。三者之间并非分置并行,而是相互影响、共同描绘庄市古镇的发展脉络。因此,庄市甬商博物馆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显性的建筑、江河水系、古今文化单元,还应将社会文化基因、传统技术工艺、人文风貌特征等囊括其中。


(2)单体要素间的整合


聚落式博物馆单体要素间的整合,即如何将零散的记忆碎片进行整理,使记忆沉淀分层,通过记忆“拼贴”的手法,把不同时期的自然、历史、文化记忆统一于现今之中。单体记忆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是庄市甬商博物馆布局的重点,主要依据记忆线索构建记忆主题产品,筛选与之相匹配的记忆要素,在逻辑性、连续性、重要性和关联性的前提下,将要素进行重组并形成相应的叙事路径,作为甬商聚落博物馆各主题馆的参观流线。


聚落式博物馆最重要的“内部要约”是核心凝聚力,“要约”的编订和形式可以因地制宜。在庄市甬商博物馆这一集群中,庄市老街历史地段作为核心,无论是文化单元的体量还是数量,都远超其他周边区域,同时有庄市河这一重要的记忆线索从中穿过,是整个博物馆体系中的强势核心馆。因此,主要围绕该历史文化单元以放射状逐步形成关联(图7)。


7.jpg


图7 聚落式博物馆内容体系示意图

Fig 7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ontent system of settlement-style museum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04

结语与展望



地方记忆是城市发展需关注的问题,拥有记忆的地方才能在历史进程中始终凸显自身的魅力,为人们所认同。将“记忆”这一具有时间属性的概念用于历史空间的价值认定上,体现了认定结论在时空维度的完整、连续,进而指导下一步保护框架,避免时空断层带来的“失忆”问题。同时,传统的保护模式无法使庄市古镇的地方记忆得到有效传递,而聚落式博物馆的整体性、在地性、品牌性及参与性特征,使甬商记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内在魅力。聚落式博物馆建设主要面向历史地段活态保护、示范社区共同治理及主题空间创新发展三个部分,确保所有保护手段及内容建构均为古镇地方记忆的传递服务。


通过聚落式博物馆,古镇可以以一种更广义的观念和姿态参与地方记忆的保护与传承。将古镇本身演变为活态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让地方记忆留存于古镇的街头巷陌、市井烟火之中,凸显古镇的软实力。



微信底部名片-修改-2.4.png



常务理事单位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长三角智慧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复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常务副理事单位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保利置业集团(上海)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复旦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复城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复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理事单位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乐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临港九亭复旦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闵行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宝山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