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首页 最新文章 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评价——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评价——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2024-01-31

摘要
TOD发展模式赋予城市轨道交通更多功能,从而赋能城市高水平发展,优化空间格局。文章试图在“3D”规划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套评价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的指标体系。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融合使用传统数据和新数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从密度、多样性、设计和效益四个维度进行基础评价,再从综合排序分析和综合聚类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OD效能较高的站点集中分布在内环以内,多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成熟商业中心和商务集聚区附近;因多样性和设计维度的指标对聚类模型的贡献度不高,基于密度和效益两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将站点分为三种类型:“高密度—高效益”“中密度—中效益”“低密度—低效益”。未来,研究应获取更广泛的数据资源,纳入更多的评价指标,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   者

李继珍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重点实验室,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彭震宇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

王   英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重点实验室,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师



01

研究背景



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这一设计概念由美国建筑师彼得·卡尔索尔普(Peter Calthorpe)于1993年提出,后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得到很好的运用与推广。TOD发展模式作为城市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旨在通过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之间的关系,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无序蔓延等问题。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动脉,具有经济、环保、高效等优势,是TOD中功能最强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站点是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效能是目标的达成程度,评价站点TOD效能是了解城市轨道交通TOD发展模式建设现状的重要参考和数据支撑。


目前,TOD评价研究主要围绕TOD建设指导原则、“3D”规划原则、“节点—场所”模型等相关理论进行扩展与应用。如罗伯特·塞维罗(Robert Cervero)等学者在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设计(Design)“3D”规划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交通换乘距离(Distance to Transit)和目的地可达性(Destination Accessibility),形成“5D”规划原则。丁孟雄基于“3D”规划原则建立开发强度、多样性和设计的准则层,结合用地、出行、社会、环境等分类选取相关指标构建TOD评价指标体系,对南京地铁迈皋桥站周边区域进行评估。张舒沁从用地、出行、经济、环境及社会五个维度出发,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及指标之间的重复性筛选指标,建立北京市TOD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全面评价里斯本轨道交通站点的TOD效能,韦尔(Vale)将站点地区的城市设计特征(如“宜步行性”指标)整合到“节点—场所”模型中。万琛基于“节点—场所”模型,试图添加“联系”维度,以测度引导要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TOD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以杭州市和上海市的部分区域作为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滕丽等将TOD内涵和“5D”规划原则转化为可计算指标,通过整合“节点—场所—联系”三维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建立评价TOD站域空间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地测算广州市地铁TOD站域的空间效能和协调度。尽管学者们在TOD评价方面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采用新数据和新技术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对象多为平原城市,对山地城市的适用性和推广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重庆市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有效解决交通问题,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已成为重庆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十四五”期间,重庆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及在建里程将突破1000km,轨道TOD开发正进入全面推进时期。因此,本文试图基于“3D”规划原则,构建评价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的指标体系,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多源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实证探讨,更科学、合理地了解轨道交通站点TOD的发展成效,进而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02

研究方法



2.1  评价范围


TOD模式主要以地铁、公交干线等枢纽站点为中心,以400~800 m为半径,打造具有高密度、多功能混合和城市活力的节点,形成高效、集约、舒适、绿色的城市空间。因此,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的评价范围通常是以站点400~800m(约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覆盖区域。但是山地城市地形复杂,简单地以站点为中心,按照指定距离为半径计算缓冲区,所得到的覆盖区域与站点实际服务的区域偏差较大。因此,本文采取最短路径分析、地图导航路线规划等反映实际交通时间的方法,以站点为起点,以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作为评价范围。


2.2  TOD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TOD效能的评价,除了关注站点本身TOD规划设计情况外,还需关注TOD模式产生的效益。因此,基于“3D”规划原则,本文从密度、多样性、设计和效益四个维度,构建“3D+E”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及含义见表1。


1.jpg

表1  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D performance of rail transit stations in mountainous citie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密度指在站点周边进行高密度开发,促进站点地区紧凑发展,提高公共交通使用频次。TOD模式也要求人口高密度,这样才能吸引提供各种服务和设施的商户,促进经济蓬勃发展。本文从服务人口和开发强度两个方面展开,其中服务人口包括居住人口和工作人口。


多样性指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业、居住、休闲、娱乐等各项功能混合布局。一方面,可有效减少居民基于生活服务的出行次数和距离;另一方面,多元化使用场景可提升地区活力和吸引力。借鉴生态学中衡量生物多样性的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来表征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类型的多样性。辛普森指数取值为0~1,值越高,表示站点用地类型的多样性越好。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土地利用数据,依据公园与广场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科教文卫用地这六种主要的用地类型,计算站点的辛普森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2.jpg



式中,Ds表示某个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类型的辛普森指数,Ni表示某个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第i类用地的面积,N表示某个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六类用地的面积总和,n取值为6。


设计指通过合理的设计,确保在高密度条件下地区的可达性和良好的环境,用于衡量轨道交通站点对居民使用的友好度。站点的出入口作为联系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必经之路,其设计直接反映站点与城市的联系紧密程度。出入口数量越多,与周边功能衔接越好,站点的服务范围越大,居民的步行体验越好。因此,本文采用出入口数量和站点出入口最小包络凸多边形面积两个指标,分别从数量与质量层面衡量出入口布局是否便民。


效益包括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内部效益指TOD模式有利于提升轨道交通客流量,外部效益指通过推动站点周边及沿线商业发展与土地开发,改善周边物业的可达性和居民出行的便捷性,从而产生外部经济效益,如提升周边房地产价值等。因此,本研究从客流情况和周边房价两方面展开,其中周边房价包括成交均价和成交量两个指标。



03

TOD效能评价结果



3.1  研究区域


重庆市是全国最早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重庆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断提升轨道的便捷性和可达性,客运量逐渐提高,已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方式。2021年,重庆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均客运量达300.6万乘次,同比增加71.2万乘次,增幅为31%。


本文以《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确定的中心城区216个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具体为轨道交通1、2、3、4、5、6、9、10号线,以及环线(“八线一环”)已运营、正在建设的站点。以216个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作为研究范围(图1),评价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


3.jpg

图1  研究范围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tudy area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2  数据采集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一是基于2019年9月百度慧眼设备数据,计算每个轨道交通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的居住人口和工作人口;二是基于2019年重庆市中心城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以及公园与广场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科教文卫用地等主要用地类型的面积;三是基于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建筑物普查数据,计算每个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的总建筑量;四是运用Python编程,调用高德地图API接口,获取每个站点已开通出入口的POI数据;五是运用Python编程,调用高德德图API接口,获取2019年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数据;六是基于2019年3月轨道交通站点IC卡刷卡数据,统计每个站点的日均客运量;七是运用Python编程,从链家网站获取2019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二手房成交数据,为避免房屋用途不同造成的影响,仅保留房屋用途为普通住宅的数据,在此基础上统计每个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的成交均价和成交量。


3.3  TOD效能基础评价结果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密度、多样性、设计和效益四个维度,对重庆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的TOD效能进行基础评价分析。


3.3.1 密度


密度维度从服务人口和开发强度两个方面展开。服务人口包括居住人口和工作人口。重庆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的居住人口较多地分散在内环以内站点附近;工作人口则集中分布在观音桥、杨家坪、朝天门、沙坪坝、石桥铺等成熟商圈周边及产业园区附近。覆盖居住人口超过平均值的站点数量为90个,占比为42%;覆盖工作人口超过平均值的站点数量为68个,占比为31%。服务人口排名前十的站点均分布在内环以内。覆盖居住人口最多的站点为南坪,其次为七星岗和万寿路;覆盖工作人口最多的站点为观音桥,其次为临江门和较场口。服务人口集聚不足的轨道交通站点仍较多,主要为内环以内沿江区域站点,以及内环以外的大部分站点。部分沿江区域的站点受到大山大水的天然阻隔,基于减少拆迁成本等方面的考虑,设置于桥头或滨江地区,仅有一半区域处于有效覆盖面积内,如黄花园大桥站、大溪沟站等,使得服务人口天然不足。


土地开发强度指建设用地总量占区域面积的比例,本文采用的容积率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4.jpg



式中,FAR表示每个轨道交通站点的容积率,Sc表示基于建筑物普查数据计算的每个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的总建筑量,SL表示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的每个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在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开发强度整体呈现出“内高外低、南高北低”的态势(图2)。其中,商圈周边的轨道交通站点开发强度较大,如渝中区解放碑商圈周边的朝天门、小什字、临江门和较场口等,南坪商圈附近的工贸、南坪和万寿路,江北区观音桥商圈附近的观音桥等。在216个轨道交通站点中,开发强度高于步行15分钟等时圈范围整体开发强度的共有106个,占比为49%。部分交通枢纽站点由于特定用途,其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的开发强度较低,如江北机场T3航站楼、江北机场T2航站楼及重庆西站等。此外,开发强度较低的站点主要分布在轨道交通线路的末端,如六号线支线(国博线)二期末端的沙河坝和复兴等。


5.jpg

图2  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开发强度空间分布图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development intensity within 15 walking minutes distance from the station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3.2 多样性


在216个轨道交通站点中,仅有196个站点被现状土地利用数据覆盖,根据这196个站点的辛普森指数值,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站点分为混合度高、混合度较高、混合度中等、混合度较低、混合度低五种类型(图3)。混合度高的站点共有46个,占比为23.47%。如10号线的上湾路站,其周边用地覆盖六大类,且比例分布较为均匀。混合度较高和混合度中等的站点数量分别为57和46个,占比分别为29.08%和23.47%。混合度较低和混合度低的站点数量相对较少,分别为31个和16个,分别占总数的15.82%和8.16%。如5号线的人和站,其周边仅有城镇住宅、科教文卫和商业服务业设施三类用地,且城镇住宅用地的占比高达84.38%,导致周边用地结构单一且分布不均匀。


6.jpg

图3  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辛普森指数空间分布图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Simpson index within 15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 from the station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3.3 设计


基于重庆市中心城区2020年现状运营的174个轨道站点的出入口数据,进行设计维度评价。出入口数量(图4a)最多的5个站点为较场口、小什字、环山公园、大坪、三亚湾,均为商业、休闲娱乐功能集中型站点,分别有13、11、10、9、9个出入口;出入口最少的站点为黄花园站,仅有1个出入口。最小包络凸多边形面积(图4b)最大的站点为江北机场T2航站楼,共有8个出入口,面积为12.8hm2,可连通航站楼出发区、到达区及外围商业区。换乘型站点出入口设计优于非换乘型站点,前者平均站点出入口数量为6.7个,后者为3.8个;换乘型站点的最小包络凸多边形面积均值为非换乘型站点的2.9倍。在换乘型站点中,碧津站的出入口数量为2个,其余均为4个以上。


7.jpg

图4  站点出入口数量(a)、出入口最小包络凸多边形面积(b)的空间分布图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s of the number of entrance and exits (a) and minimum envelope convex polygon (b)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3.4 效益


效益维度主要从客流情况和周边房价两个方面展开。轨道交通站点每日承载的客流量,是体现其重要性、服务能力及直接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指标。基于2019年3月轨道交通站点IC卡刷卡数据统计,正在运营的160个站点日均客流量为2.45万人次。从站点日均客流量空间分布来看(图5),客流量较高的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核心商圈和商务集聚区,如观音桥、小什字、沙坪坝、南坪等,以及换乘枢纽附近,如红旗河沟、两路口、重庆北站南广场、冉家坝等。由于运营里程短,开通站点少,且经过的区域多为工业园区,离郊区的人口密集区较远,4号线站点的客流量一直较低,如太平冲、黑石子和保税港等。北部郊区的部分站点由于入住人口较少,客流量也较低,如王家庄、曹家湾和黄茅坪等。


8.jpg


图5  站点日均客流量空间分布图

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daily average passenger flow of station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从站点周边的房价来看,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内的成交量为12977套,占中心城区总成交量的55.46%,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3523元,比中心城区成交均价高2.52%。站点二手房成交量(图6a)和成交均价(图6b)的空间分布显示,南坪、工贸、体育公园站点周边的成交量最多。二手房成交市场较活跃的站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环线及环线以内区域,多为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和多轨交汇等区域;环线外的北部重光、西部大学城、南部学堂湾和东部邱家湾等站点的成交量也较多。二手房成交均价较高的站点分散在环线内外区域,总体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CBD区域的大剧院和江北城站点的成交均价最高。


9.jpg

图6  站点步行15分钟等时圈二手房成交量(a)与成交均价(b)空间分布图

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s of transaction volume (a) and price of second-hand houses (b) within 15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 from the station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4  TOD效能综合评价结果


3.4.1 综合排序分析


在216个轨道交通站点中,仅160个站点在各维度均有数据覆盖。因此,基于160个站点在基础评价中各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方差贡献率达80%以上的所有主成分,将不同主成分指标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根据不同主成分指标的单项得分和权重,计算站点的综合得分,进行综合排序分析。结果显示(图7),综合得分较高的站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内环以内,多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成熟商业中心和商务集聚区附近。内环以外区域,除重光、北碚、微电园和江北机场T2航站楼等个别站点的综合得分较高外,其他站点的综合得分均较低。


10.jpg

图7  站点TOD效能评价综合得分空间分布图

Fig.7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s of comprehensive score of TO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表2为综合得分排名前十位和后十位的站点。综合得分较高的10个站点几乎均为成熟商圈周边站点,其中除临江门、工贸和嘉州路外,其余7个站点均为换乘站。综合得分最高的小什字站,作为1号线和6号线的换乘站,出入口数量多达11个,兼顾朝天门商圈、解放碑和洪崖洞景点、长江索道等的人群输送需求。综合得分较低的10个站点均位于内环以外区域。


11.jpg

表2  站点TOD效能评价综合得分排序

Tab.2   Comprehensive score ranking of TO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4.2  综合聚类分析


轨道交通站点TOD发展建设除关注宏观层面站点TOD效能的分析、比较和排序外,更注重全面综合均衡发展。综合排序分析只能反映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的高低,无法衡量站点TOD效能在不同维度的具体表现。因此,本文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站点进行类别划分,进一步探索站点TOD发展的结构性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K均值聚类算法的原理简单,易于理解和方便实现,收敛速度快,是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其聚类效果的关键在于K值的选择。通过计算轮廓系数指标来评价聚类效果,轮廓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 1],值越大,表示聚类效果越好。以站点在密度、多样性、设计和效益四个维度的10项指标形成聚类数据集,通过计算K值取值为2~10时对应的轮廓系数,发现当K值为3时,轮廓系数最高。因此,将在各维度均有数据覆盖的160个站点分为三种类型。通过计算10项特征指标对聚类中心的贡献度(表3)发现,多样性维度的辛普森指数和设计维度的出入口数量、最小包络凸多边形面积这三项指标的贡献度较少,均小于5%。因此,基于贡献度较高的其他6项指标,绘制不同类型特征分析图,将站点分为三种类型(图8)。具体包括:第一,将服务人口多、开发强度高、客流量多、周边房价较高的站点划分为“高密度—高效益”型,共21个,占比为13.13%,多位于发展成熟的核心区。如商圈周边的小什字、沙坪坝、观音桥、南坪等,交通枢纽红旗河沟路、两路口等,多轨交汇的冉家坝、大龙山等。第二,将服务人口较多、开发强度较高、客流量较多、周边房价较高的站点划分为“中密度—中效益”型,共116个,占比为72.5%,分散分布在环线内外区域。如成熟居住区大石坝、人和、大竹林等,产业园区光电园、微电园等,外围区域发展迅速的中央公园板块的中央公园、鹿山等,照母山板块的重光、湖霞路,西边的大学城和东边茶园等。第三,将服务人口少、开发强度低、客流量少、周边房价较低(或无房价数据覆盖)的站点划分为“低密度—低效益”型,共23个,占比为8.12%,主要分布在外围北部区域。如4号线沿线的唐家沱、太平冲、寸滩等,机场周边的江北机场T2航站楼和江北机场T3航站楼等,悦来板块的悦来、高义口、国博中心等。外围的南部区域仅刘家坝、金家湾及西部的赖家桥为“低密度—低效益”型。


12.jpg

表3  不同特征指标的贡献度

Tab.3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indicators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04

结论与讨论



本文结合山地城市地域特色,以轨道交通站点步行15分钟可达范围作为评价范围,基于“3D”规划原则,引入效益维度,构建“3D+E”的TOD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针对中心城区216个站点,分别评价其TOD效能在密度、多样性、设计、效益四个维度的具体表现,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均值聚类算法,对站点进行综合排序分析和综合聚类分析。综合排序分析发现,中心城区成熟商圈和商务区周边的站点TOD效能较高,如小什字、较场口、观音桥等站点,内环外围区域大部分站点的TOD效能较低;综合聚类分析可反映站点在不同维度的表现情况,各站点在多样性和设计维度的差距不明显。因此,将站点分为高密度—高效益、中密度—中效益和低密度—低效益三种类型。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重庆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的TOD效能。第一,针对不同类型的站点,实施差异化TOD开发策略。对于成熟的核心区内站点,TOD效能整体较高,应结合站点自身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针灸式”优化改造,通过对特定地区的小尺度介入,分地块、小片区、逐步改造和更新;对于外围新发展区内的站点,TOD效能整体较低,多为“低密度—低效益”型站点,要坚持规划先行,远近期结合,优先完善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调整建设时序,吸引人口迁移,促进站点地区有序、紧凑发展,增强轨道交通在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的作用,提高站点在密度、效益等维度的效能。第二,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与TOD相关专项规划充分衔接,根据站点所在区域的规划功能分区,通过轨道交通形成网络或廊道范围内的功能混合,培育分区主导功能,提高站点在多样性维度的效能。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站点进行合理设计,注重步行区域的友好性和休闲区域的美观性,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衔接,扩大轨道交通的辐射吸引范围,从而提高站点在设计维度的效能。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TOD效能的评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成果可为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和TOD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为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评价研究提供理论补充。但受到数据收集渠道的限制,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一定缺陷,评价的维度还不够全面,未来应积极获取更广泛的数据源,纳入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环境设计等相关指标,不断优化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封面.jpg

微信底部名片-修改-2.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