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管理体系助力宁夏地区电网能源规划和城乡建设——基于国网宁夏电力的研究
2024-08-01摘要
我国“双碳”目标的确立对能源规划和清洁能源使用提出新要求,对电力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枢纽,需要制定合理的碳管理策略,促进电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助力国家和地方低碳社会建设。文章在总结宁夏地区供能端、输送端和需求端能源规划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并以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为例,进一步探索电网企业碳管理体系支撑下高效的低碳发展路径,从电网企业、能源规划及城乡建设三个维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研究结果有利于推动电网行业的能源规划优化,助力城乡建设,推进国家和地方碳普惠建设,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为可持续绿色城市规划和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
作 者
余 蕾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
岳 超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马 钊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葛钰杰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
徐 可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
01
研究背景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正式宣布我国减排降碳的任务时间。截至2022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国家在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实现能源转型方面发布多项政策文件。国家层面关于“双碳”及其实施路径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引领各地区、各行业更好地落实“双碳”工作。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22年,包括江苏、上海、宁夏等在内的23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发布地方“双碳”细化方案。目前我国已经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从高速城镇化转向高质量新型城镇化,传统的城市土地建设已经转变为“能源—经济—环境”的系统性考量,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评价指标。
能源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的建设,而城市电网则需要城市规划的逐步完善来获取发展空间。”能源规划包括能源技术开发、能源结构调整及能源利用整合。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能源体系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低碳化能源转型,成为趋势。探索可持续的城市能源发展模式,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快速城市化压力、落实节能减排和建设绿色社会的重要一环(图1)。
图1 碳管理体系、能源规划与城市规划三者关系图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 energy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在“双碳”目标的驱使下,如何开展碳管理,对能源企业制定未来的能源规划策略和碳减排行动至关重要。作为电力行业碳减排的核心,探索电网公司碳管理路径可以有效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地区“双碳”目标实现,并助力城市规划。碳管理体系涵盖碳排放监控、能源结构优化和碳信息化管理等多个方面,可以从供给端、输送端和需求端多方位分析,优化能源规划策略,为企业、城市及地区的低碳发展提供综合的行动方案指引。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最集中的空间,也是碳排放的主要场所,碳减排应关注城市空间优化问题。碳管理是“双碳”目标实施的重要抓手,通过将碳减排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城乡空间单元,聚焦能源规划,用碳排放引导和约束空间发展,最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协调新型城乡规划关系。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和“西电东送”战略最早的送端之一,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优化电网能源规划,是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城市低碳发展角度出发,归纳“双碳”政策,分析宁夏地方电网能源规划和电网企业低碳发展路径,提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同时,结合国网宁夏电力的实际情况,归纳国网宁夏电力在“十四五”期间的碳管理目标、重点工作内容及碳管理策略,为其他企业提升低碳竞争力提供借鉴,并为城市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02
宁夏地区电网能源规划分析
2.1 用能供给侧分析
风光资源丰富,双能互补发展。宁夏地跨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具备“光照强、温差大、湿度小、风能足、灾害少”的自然禀赋。从装机结构上看,在西北五省中位列第二,远超全国均值,新能源开发水平也名列前茅。2022年,宁夏电网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40万千瓦(图2),是全国第四个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的省级电网。
图2 2022年西北五省装机结构对比图
Fig.2 Comparison of installed capacity structure in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in 2022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水电资源匮乏,项目开发周期长。宁夏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仅289 mm,为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黄河在宁夏境内天然总落差为197m,计算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202.9万千瓦。经测算,2021年,宁夏水力发电占全区总发电量的1.05%,远低于全国15.9%的平均水平(图3)。“十四五”以来,宁夏积极布局水利资源建设,论证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取得的实质性进展,甘肃省与宁夏就开发方案达成一致;同期,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获批进入前期辅助工程建设阶段。考虑到我国水电枢纽建设周期一般为5~15年,宁夏短期水电供给依然有限。
图3 2022年西北五省发电结构对比图
Fig.3 Comparison of power generation structure in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in 2022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火电依赖性强,煤炭供应缺口有所扩大。经测算,2021年,宁夏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7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4%)。风电、光电有更强的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加入新的调节和储能设备,势必增加电力行业的运行成本。因此,传统火电在稳定性和价格上更具优势。援引《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21年,宁夏原煤生产量为8670.1万吨,外省(区、市)调入量为7 203.59万吨,自治区内煤炭自给率不足。
2.2 用能输送端分析
线损率是衡量电力系统能效的关键指标之一,直接反映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能量损耗程度。结合《中国电力统计年鉴2021》数据,2016—2020年,宁夏电力企业线损率从3.55%降至3.49%,远低于全国均值;2020年,宁夏电力企业线损率仅次于浙江省(3.30%),位列全国第二,输电效率高、损耗少(图4)。
图4 2016—2020年西北五省电力企业线损率对比图
Fig.4 Comparison of line loss rates of electricity enterprises in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from 2016 to 2020
资料来源:《中国电力统计年鉴》
2.3 用能需求端分析
宁夏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通道的重要起送端。2020年,宁夏电网外送电量达到793亿千瓦时,成为全国首个“外送”超过“内售”的省级电网。2021年,宁夏发电量和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均值。根据《中国电力统计年鉴》跨区电量交换数据,西北地区总计送出电量达3155.870 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6%。其中,宁夏送往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山东省的电量占外送比重的32.11%。2023年5月24日,随着“宁电入湘”工程开工建设,外送规模进一步扩展。
综合现状分析,宁夏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仍有调整空间。同时,宁夏凭借优秀的风电、光伏条件,积极协同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实现送电规模大、运电效率高。当前,全国性碳市场正逐步铺开,电网行业一方面连接上游电力碳市场;另一方面向下游辐射有色、化工等重点碳排放行业。国家和地区对电网行业的碳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建立有效的能源规划,助力“双碳”建设,成为电网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图5)。
图5 2014—2021年发电与用电增速对比图
Fig.5 Comparison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growth rate from 2014 to 2021
资料来源:《中国电力统计年鉴》
03
宁夏地区电网能源规划优化策略
3.1 供能测:调控能源消费总量与用能结构,兼顾环境外部性与经济效率
能源的统筹规划是引导电力开发与电网建设有序发展的关键。在能源供给方面,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直接关系到地方基础用能的维护与供应,协调基础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宁夏为例,工业和制造业对化石能源供给有显著的依赖性,尤其是煤炭、电力、化工和冶金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有利于维护地方工业的正常运转,增强基础工业的稳定性。因此,宁夏地区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费管理政策,鼓励更高效的能源使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提高绿色电力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基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积极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同时做好民生工作。地方应结合各自的自然禀赋,关注新能源开发和消纳问题,通过优化电力能源结构,提高绿色电力能源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合理应用电网基础平台,加速电气化进程,推动能源结构升级转型,积极开发水电、光伏、风电等绿色清洁电力,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加大对绿色、清洁电力产能的开发,通过新技术降低绿电使用成本,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3.2 输送端:发挥电网企业主观能动性,高效支撑能源供需两端
电网企业的未来发展和新能源结构转型,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和发展,还可以高效支撑整体电力市场的建设。从自身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电网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能源规划的重点任务。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健全碳排放体系。电网企业应通过碳核算、碳盘查,制订碳排放清单,记录企业各环节的碳排放量,识别主要碳排放源,并通过优化输配电系统、推广智能电网和能源储存系统等方式,减少重点环节的能源损耗与碳排放。在此基础上,开展碳排放数据的统计、报告和报送工作,为企业进一步碳减排提供依据。
二是积极探索碳资产开发及优化。电网企业应对电网基础设备等现有碳资产进行定期评估,以确定其碳价值和潜在风险。在促进部分可优化资产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大碳资产及相关项目的开发力度。例如,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可以减少传统对化石燃料的使用;通过提供充电基础设施等措施,可以积极推动交通电气化等。
三是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首先应合理制订供应商绿色评价标准,试点开展变压器碳足迹测算分析;其次,应加强与供应商深度降碳合作,提供绿色低碳转型整体方案;最后,作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一环,电网企业需编制绿色产品目录,扩大采购绿色产品比重,开展绿色企业评估,实施低碳设备技术招标规范,促进下游产业链能效标准实现绿色升级。
3.3 需求端:优化城乡供电用电环境,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大市场优势
首先,在城市和乡村积极推广碳普惠机制,鼓励用户使用清洁、低碳的能源产品和技术,引导当地企业建立各自内部的碳普惠机制,量化员工在生产、消费、出行等领域的低碳行为减排量,并给予相应的碳普惠激励。具体来说,在机制建设方面,打造面向社会群体的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在激励措施方面,探索多元化碳普惠应用场景,鼓励用户通过低碳的生活方式获得“碳点”,在碳普惠平台换取商业优惠、公共服务等;在社会公众与机构层面,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用户的能源使用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培养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同时积极与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社会落地实施。
其次,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一方面,鼓励乡村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发电、用电一体化,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政府可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推动乡村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设,为绿电居民提供补贴。另一方面,打造乡村智能数字电网,在完善地区电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推广先进的绿色发电、用电及储电技术和设备,减少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基于分区规划和城乡平衡目标设计配电机制,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取决于是否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可利用资源和电力需求,须制定具体而精确的规划。在城市地区,电力需求通常更为密集和多样化,电力规划需优先考虑提供高容量、高可靠性的电力供应,以满足工业生产和商业运营的需求。这可能但不限于改进电网容量、提高供电可靠率,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和发展需求。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通常较为分散,电力规划侧重提供基础电力服务,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04
基于国网宁夏电力碳管理体系的
城乡建设实例
电网作为连接能源生产侧与消费侧、优化能源结构及完善资源配置的平台,其低碳绿色发展是地区实现“双碳”目标必不可少的部分。国家电网于2021年3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六个方面共18项具体举措,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
4.1 碳管理体系理论分析
碳管理体系指企业为实现减少碳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而建立的管理体系。目前,学术界针对碳管理体系提出一些理论框架。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制定的《碳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T/CIECCPA 002—2021),形成企业“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碳中和+碳信用(资信)评级”(4+1)的EATNS碳管理体系模式(图6),是国际上首个囊括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管理、碳中和管理的系统性管理体系,可作为企业开展碳管理工作的核心。
图6 EATNS碳管理体系
Fig.6 EATNS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碳排放管理体系主要指企业等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使组织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避免规制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碳资产管理体系主要涉及企业资产的绩效评价、预算评估和风险管理,以减少碳足迹和提高资产的环境性能和可持续性。碳交易管理体系主要涉及企业参与碳市场的交易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碳交易政策解读、碳交易机制分析、碳市场交易策略制定等。碳中和管理体系主要涉及企业碳中和策略的制订和实施,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
4.2 国网宁夏电力碳管理体系构建
国网宁夏电力作为宁夏电网第一大电源,整个经营运行过程都伴随着碳排放。因此,国网宁夏电力着重提高其碳资产管理能力,降低发电成本,实现节能减排,提升企业竞争力。国网宁夏电力碳管理策略的核心内容包括:碳排放管理体系、碳资产管理规划、碳交易管理体系、碳管理信息化建设、碳管理能力建设与“双碳”宣传推广。具体框架如图 7所示。
图7 碳管理策略框架
Fig.7 Carbon management strategy framework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4.2.1 碳排放管理体系
一是做好碳排放数据管理。在碳盘查、碳核查的基础上,正确识别排放源与排放边界,建立排放源台账。同时,搭建监测碳排放的数据管理平台,扩大盘查范畴,按要求编制完成本单位年度碳盘查报告并组织内部审查。此外,建立企业内部碳排放数据监测、报告、核查机制,统一统计口径与报告标准,配合第三方机构开展核查工作。
二是做好碳排放报送管理。企业指定专人负责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的记录、收集和整理,以及温室气体报送、填报等工作。按照季度、年度对应核算标准,核算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数据,总结各部门碳排放管理情况,并将季度、年度排放情况报送决策机构,形成公司碳排放管理总结报告。
4.2.2 碳资产管理规划
一是实施节能降碳措施。研究企业未来重点发展的相关业务模式和节能降碳空间,明确实施节能降碳的重点或优先领域。同时,需要评估企业适用的低碳技术,做好各环节减碳的基础研究,优化自身的低碳布局。
二是挖掘碳减排资产。充分挖掘企业潜在的减排场景,可着重考虑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六氟化硫回收等碳减排资产开发,在合适的时机推进项目的审定和核证工作,促进形成企业碳减排资产池。
三是创新碳减排方法学研究。一方面,做好电网企业现有碳减排方法学梳理,如电网中的六氟化硫(SF6)减排方法学、特高压输电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自用及微电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另一方面,加强电能替代、节能降碳、六氟化硫回收等新增碳减排方法学的研究,进一步扩大潜在碳减排资产来源和规模。
4.2.3 碳交易管理体系
企业可以优先开展能力建设及专题研究,了解企业碳排放数据报送、交易和履约等关键环节的基本策略及工作流程等。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和交易手段,为碳资产增值,推动碳金融业务发展,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碳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等碳资产的碳债券、碳质押、碳资产回购、碳资产托管、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碳借贷、碳指数、碳保险、碳基金等。
4.2.4 有效提升企业低碳贡献影响力
一是重视企业碳信息披露。企业主动积极承担碳信息披露的社会责任,定期、定量发布碳信息披露报告,以增强企业碳信息透明度,对外充分展示企业在低碳减排方面的成就,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
二是主动增加与国内、国际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与交流的机会,加强与其他地区国网分公司的沟通合作。积极通过学术调研、行业研讨会、专项分析报告、参观走访等多种形式,分享行业内先进技术,与行业资深专家和顶尖技术人员深入交流合作,为能源转型提供多样化、可执行、可复制的创新方案。
三是加强自媒体运营推广。企业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积极推广“宁电入湘”、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能源大数据中心等绿色项目建设,分享如何通过项目建设为终端用户提供绿色、低碳服务,助力国家地区碳达峰行动。
4.2.5 碳管理信息化建设
围绕“精准核碳、科学控碳、智慧减碳”的准则,汇集各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级部署的“双碳”数智监测中心支撑服务平台,并做好相关数据与功能服务支撑,为宁夏政府科学决策、企业智慧降碳、公众绿色生活提供低碳数据服务。
4.2.6 碳管理能力建设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为管理人员提供“双碳”宏观政策培训,使管理层准确理解国家和地方碳达峰方案、碳市场发展趋势并作出决策;二是根据员工的个人实际情况和岗位职责进行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核查、碳配额交易操作、碳交易政策法规等实务业务培训,使其具备岗位所需的碳管理能力。
4.3 国网宁夏电力碳管理体系建设助力城乡低碳发展
4.3.1 探索参与碳普惠机制
一是依托“双碳”数智检测中心,支撑地方碳普惠体系建设。企业需密切关注宁夏及全国其他重点地区碳普惠政策,积极开展碳普惠政策机制研究,深度参与宁夏碳普惠平台搭建,探索建设碳普惠支撑体系。同时,利用“双碳”数智检测中心,构建智慧电网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监测不同场景下的碳排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二是打造企业自身的碳普惠平台,量化员工减碳行为。企业内部应开展碳普惠实践,建设员工内部碳普惠平台,量化员工相关的低碳场景,如绿色出行、光盘行动、户用光伏等,实现碳普惠平台对员工绿色行为的可记录、可认证、可累积,并设立相应的碳普惠激励,提升员工减碳意识,有效引导员工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4.3.2 助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持续推广“双碳”示范乡村品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首先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建设高承载、高自愈、高效能、高互动的数字电网,通过智能融合终端和智能观测设备互联互通,推动智能数字电网功能落地应用。其次综合规划风电、光伏、水电储资源,建设多能互补能源汇集站,探索氢电耦合技术应用,推广电气化智慧农业大棚、地源热泵,发展农光互补;同时,开展屋顶光伏行动,推广电气厨房、全电民居、电气化农产品加工;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站内搭建新能源发电设备,打造绿色、低碳的智能充电站。最后,通过智慧物联打造景区低碳民宿,部署物联网电能表及智能终端,全面推动景区民宿向全电低碳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慧化转型,支持乡村绿色规划。
二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借鉴先进经验,打造零碳示范村。宁夏乡村的风电、光伏、水电储资源丰富,可重点统筹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建设特色化“绿电小镇”,推动绿色能源广泛接入、绿色电网全面建设、绿色产业逐步壮大,以及绿色乡村稳步达成。进一步推动更大范围的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发挥旅游资源特色优势,探索风电旅游开发融合发展模式等。
4.3.3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转型
企业要充分发挥电网平台作用,推动农村用能低碳转型,持续加大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力度,提高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大力发展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技术应用;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充电桩、加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力系统的综合调节能力。
4.4 国网宁夏电力碳管理体系建设难点与突破点
4.4.1 碳管理体系建设难点
随着可再生能源消纳和配电网改造升级,电网企业排放因子和线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电网公司已逐步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实现输配电网路的智能运维、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助力企业节能降碳。然而,长期的碳中和管理仍然是电网企业当前的重难点。一是随着全社会用电量的增加,电网企业的线损电量和碳排放量仍逐年增加;二是大规模的“西电东送”工程虽然降低了东部地区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但增加了电网企业配电的额外消耗;三是随着能源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环保要求的日趋严格,线损率和碳排放强度收缩的空间逐渐减小。
4.4.2 碳管理体系建设突破点
当前,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企业使用金融工具促进自身降碳减排,已逐渐成为共识。发展碳资产管理业务对电网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具体来看,一是对企业进行碳资产开发管理,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减排情况,识别潜在碳资产,为应对市场政策和机制变化做好准备;二是碳资产开发是提升企业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率先进行碳资产布局;三是电网企业对碳资产的开发,有助于推动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价值增值,加快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4.4.3 碳管理体系实施的经济可行性、与现行管理体制的主要矛盾与困难
企业实施碳管理体系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碳市场政策的支持程度、企业自身规模和行业特点,以及实施碳管理体系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和风险等。对于企业来说,需综合考虑并经过详细的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在投资决策中充分考虑碳减排边际成本,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实施碳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成本核算和潜在收益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
成本方面,一是碳管理体系的建立成本。企业需投入资金购买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建立碳排放清单等,这些初始投资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二是运营及培训成本。维持碳管理体系的运营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包括数据收集更新、监测报告、实施减排措施等,同时,需做好员工培训、制定管理流程等工作。三是遵守法律法规的成本。一些地区对碳排放有限制和要求,企业如果不遵守法规可能面临罚款等额外成本。
潜在收益方面,一是节能减排成本节约。通过碳管理体系,企业可以更好地监控和管理能源消耗,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成本。二是提升企业形象。实施碳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认可。三是参与碳市场获取收益。我国部分地区已设立碳交易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减排获取额外的碳交易收入,甚至可以获得碳信用等潜在经济收益。
在企业实施碳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与现行管理体制的矛盾。首先,现行管理体制中可能存在碳市场相关政策不完善的情况,包括法律法规的缺失、政策执行的不到位等,将影响碳市场的运作和发展;其次,企业在实施碳管理体系和参与碳市场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适应碳市场规则和机制,准确计量和监测碳排放,合理制定和实施碳减排策略。
4.4.4 研究展望
在清洁发电装机比例变化上,电网企业应进一步推动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发电装机比例,实现行业向低碳化发展方式转变。
在新兴产业发展上,电网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碳咨询、碳核查、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业务,形成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加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投入、低碳技术资金投入,促进能源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在碳管理支撑方式上,电网企业未来应强化考核管理,将碳排放管理目标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强化组织管理,增设碳排放履约、交易等新岗位。